9月23日,“‘乡’聚力量?‘创’新未来”—陕西省乡村旅游产业链建设活动在汉中市留坝县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旅游协会支持,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汉中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留坝县人民政府承办。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葛磊出席并作主旨演讲,现刊发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同仁、乡村实践者们:
今天,我们相聚在山水秀美、人文厚重的汉中留坝,共同探讨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升级之道。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与区域振兴。当下,中国乡村旅游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一面是2025年暑运119亿人次跨区域流动所彰显的旺盛市场需求,一面是酒店入住率下滑、景区业绩分化、消费力收缩的现实挑战;一面是游客对“朝圣”般文化追寻、“疗愈”式情绪释放、“造梦致幻”般沉浸式体验的迫切渴望,一面是同质化供给过剩导致的产业内卷。如何破局?在我看来,答案就藏在东方美学的智慧里,藏在乡村本真的价值中。
一、重新定义乡村:从“观光目的地”到“精神栖息地”
现代商业社会总在追求“取悦消费者”的即时满足,却让越来越多人陷入焦虑。而乡村,恰恰拥有城市无法替代的“三重核心价值”:它是安全农产品的供给地,是清新生态产品的输出地,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的传承地。这种价值决定了乡村旅游不能停留在“农家乐吃顿饭、民宿住一晚”的浅层阶段——从1.0的“农家乐”到2.0的“乡村民宿”,如今我们已进入3.0的“乡村生活”时代,游客要的是“沉浸式融入”,是触摸乡村的文化根脉、感受乡村的生活温度、找回内心的松弛与平静。
就像留坝县,这些年锚定“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将文旅资源“串珠成链”,从非遗工坊到民宿经济,从乡村治理到农文旅融合,走的正是“以生活为核心”的发展路径。这种路径,恰恰契合了东方美学“天人合一”的理念——乡村不是孤立的景点,而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活共生的有机整体。
二、解码乡村美学:七大维度构建独一无二的“乡村吸引力”
乡村的美,从不是单一的风景美,而是多维度、可感知的综合美学体系。它包含七个核心维度,共同构建了乡村旅游的“美学吸引力”。
(一)文化之美:让千年文脉“活”在当下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而东方美学的核心,就是让文化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变成“生活里的体验”。陕西袁家村将定位升级为“大唐第一村”,深挖盛唐郊野文化——游客在这里能聆听大唐开国功臣的传奇故事,能体验“曲水流觞”“郊野游宴”的唐代社交礼仪,能参与“踏青猎”“捶丸”的古人运动,盛唐文化不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可触、可感、可参与的日常。
留坝的文化之美则可以体现在自然与精神的绑定。让紫柏山不仅有“亚高山喀斯特岩溶地貌”生态奇观,更有“英雄神仙”的文化印记,非常适合构建类似“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共鸣。游客登顶不仅赏山水,更是对“当英雄”“做神仙”的精神呼应;通过自然基底与精神符号的深度绑定,让游客的打卡行为超越“看风景”的浅层需求,升华为对某种精神价值的主动呼应。也让留坝的文化之美,具备了与经典旅游符号同等的感染力与记忆点。
(二)场景之美:让乡村日常成为“流动的画卷”
场景之美的核心是 “可参与、有温度”。如越南岘港 “河上莲灯” 场景,一盏盏莲灯点亮村庄吸引力;婺源篁岭以 “晒秋” 场景破局,投资不足 5 亿却实现 2.5 亿净利润,更催生“村姑旅拍”热潮,几十米长队印证“视觉需求是流量密码”;乌村“20 余项乡村活动”共同诠释“场景即体验”。
建议留坝打造复合型场景吸引物:类似“铲红薯、捉泥鳅”的农耕体验、“森林认知 + 山野野餐”“轻介入、无痕管理”体验,让游客在日常场景生活中收获难忘记忆。
(三)体验之美:让乡村 “可触摸、可参与”
今天的旅游,如果说游客是被文化和场景吸引来的,那么最容易激发消费的是体验型的产品。要把消费者游客当成真正的主角。体验没有固定答案,因为吃喝玩乐都可以是一种体验。
乌镇旁边的乌村,重要的竞争力就是每位游客的费用除住宿之外还包含可以参加的20多项乡村体验活动。浙江安吉的瀑布咖啡,其实也是一种体验。在乡村,一定要把乡村生活的内容,打造成游客可以体验的产品。比如对城市儿童,捡鸡蛋就是非常好玩的体验;还有下河逮鱼,挖红薯等等。我们留坝位居秦岭山区,拥有北方最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如何在有管理的条件下,打造不需要大建设但可以让人深度体验大自然的旅游产品呢?
给留坝的建议,一是增强重点景区如紫柏山的吸引力;二是住宿方面,有民宿超前发展走在前列,下一步适度丰富酒店即可;三是把健康产业整体融入到度假产品中。

(四)节俗之美:让“乡村烟火”点燃民间活力
节俗是乡村的“活态文化基因”,东方美学讲究“顺应时节、尊重传统”,节俗之美的核心,就在于“民间主导”的本真活力。今年春节,潮州经济型酒店涨幅达404%,原因就是潮州英歌舞——这种延续几百年的仪式,初衷不是为游客表演,而是当地人向祖先致敬的方式,所以舞者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这种生命力是政府主导的“开幕式”无法复制的。
徽州的鱼灯也是如此,原本是乡村过年时年轻人与老人一起传承的习俗,每家每户举着鱼灯拜年,几万人围聚村庄,如今已火遍全国景区,成为潮流产品。还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这些节俗之所以有魅力,就是因为它们源于民间、属于百姓,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传承者。
(五)造物之美:让微小细节传递“在地温度”
造物之美,藏在乡村的“小物件”里,是东方美学“以小见大”的智慧。在篁岭用本地的松果、树枝制作而成的冰箱贴,虽也不便宜,却让人心甘情愿购买——因为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带着山林的气息,能唤起游客对自然的记忆。我曾在篁岭买过一个用核桃皮和松果做的大笑娃娃,放在办公室,累的时候看到它开怀的样子,就觉得“世界还是美好的”,这就是造物之美叠加的“情绪价值”。

还有弥香安悦民宿里的瓦片,上面烧灼着毛笔字宣纸,简单却有文化分量;留坝老街书屋里,客人手绘的石头被当作“非卖品”陈列,每一块石头都藏着一段故事。这些“小造物”不是工业化生产的商品,而是承载着在地文化、情感记忆的载体,它们或许不起眼,却能成为游客心中最深刻的乡村印记。
(六)服务之美:善良是“最高的情绪价值”
服务之美的核心,是东方美学“以人为本”的温度。它不是标准化的流程,而是“在意每一个人”的细心与善意。大兴机场给第一次坐飞机的人发手环,提供专属帮助;云台山不搞“一刀切”的无烟景区,而是在核心节点设吸烟屋,如今甚至成了打卡点;我出差时更愿意住雅朵、华住,因为早上5点赶飞机,他们会准备好温牛奶和早餐——这些细节,传递的是“被重视”的温暖

大兴机场
乡村的服务更应如此。留坝老街的爱心驿站,为户外劳动者免费提供充电、歇脚、加热食品的服务,既在意游客,也在意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广西阳朔格格树民宿,太极拳传承人陈荣华老师带领村民参与“太极+民宿”服务,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文化共建者”,甚至吸引外国游客慕名而来。
(七)原真之美:让乡村“看起来仍然是乡村”
原真之美,是乡村美学的最高境界,是东方美学“返璞归真”的追求。它拒绝“千村一面”的商业化改造,坚守“属于这片土地的本真”。在内蒙古,我们曾参与打造“新游牧牧场标准”,核心就是“三生融合”——以草原为基础,以游牧文化为核心,兼顾生产、生活、生态。那里保留着二十顶以上的传统蒙古包,有三代人生活的牧民家庭,草原五畜俱全,勒勒车、套马杆、火撑子等工具一应俱全;游客能挤牛奶、熬奶茶、捡牛粪,晚上躺在草原上看星空,而不是住“蒙古包造型的酒店”。

安徽有个村庄,全是老人留守,村书记没有搞网红改造,而是让老人在自家厅堂弹棉花、做木工,游客来这里,看到的是真实的乡村日常,感受到的是朴素的人间烟火。就像留坝这些年的发展,没有刻意造景,而是尊重乡村肌理,保留乡村本真,这才是最动人的美,最高级的乡村,从来不是“像乡村的景区”,而是“看起来仍然是乡村的乡村”。
三、展望未来:以东方美学筑就心灵家园
乡村旅游的未来无关高楼与网红项目,核心是守住东方美学,让乡村实现文化有根、场景有温、节俗有魂、造物有韵、服务有情、本真有韵。未来需将美学理念融入旅游各环节,让文化传承成为可体验的生活,场景营造回归真实日常,节俗活动化作民间真欢,服务细节承载心底善意。
我对留坝的印象:最难忘的不是秦岭雄奇或民宿高端,而是这里“真有乡村”——民宿主人是懂民俗的村民,每个人都对来客笑脸相迎。“最高级的乡村是看起来仍是乡村的乡村”,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期盼更多“留坝”出现,让乡村成为游客心灵家园。
版权声明:劲旅网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遵循劲旅网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