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丁说旅游,作者:丁盟

疫情三年的重创尚未完全愈合,全球性经济下行压力接踵而至。国际旅游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旅游企业负债率较2019年平均上升42%,行业平均利润率收窄至3.1%的历史低位。当“活下去”成为行业共识,部分经营者开始采取涸泽而渔的短期策略:降低服务标准、压缩运营成本、追求流量变现。这种饮鸩止渴的选择,恰恰暴露了行业长期存在的战略短板。穿越周期需要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于长期主义的价值重构。

一、在不确定性中锚定确定性: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

(一)价值传承的力量

在经济下行周期,旅游业的不确定性显着增加,但一些企业却能在动荡中保持稳健增长。日本箱根温泉旅馆“环翠楼”便是典型。它历经明治维新、石油危机、泡沫经济破灭等15次经济危机,至今保持每年3%的稳健增长。其生存密码藏在旅馆门前的百年罗汉松里——每任经营者都会在树木旁埋下写给继任者的经营手札。这种超越商业周期的价值传承,正是旅游业最稀缺的战略资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韧性并非来自短期的市场应对,而是源于长期的价值坚守和文化传承。

在旅游业中,价值传承不仅是一种文化理念,更是一种战略定力。这种定力体现在对品牌、服务和客户关系的长期投入上。例如,瑞士的某些家族式酒店,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始终保持着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即使在经济衰退时期,也未曾放松对服务标准的要求。这种长期主义的价值观,使得它们在行业低谷中依然能够吸引忠实客户,保持稳定的市场份额。

(二)服务质量的精进

当行业进入存量博弈,真正的护城河来自服务质量的精进。新加坡圣淘沙名胜世界疫情期间投入1.2亿新元升级游客动线系统,将平均游玩时间压缩15%的同时,提升消费转化率22%。数据证明,每提升1%的客户体验指数,能带来2.6%的复购率增长。这种以服务效率对抗市场收缩的策略,正在重塑行业竞争规则。

在经济下行周期,游客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并未降低,反而更加敏感。因此,旅游企业应更加注重服务细节,通过优化流程、提升员工素质等方式,增强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例如,一些高端酒店通过引入智能化服务系统,减少客人等待时间,同时提供个性化的迎宾服务,让客人感受到贴心的关怀。这种对服务质量的持续投入,不仅能提升客户体验,还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法则

可持续发展从环保概念进化为生存法则。马尔代夫悦榕庄建立珊瑚礁培育基地,将生态保护转化为特色体验项目,实现环保投入与经营收益的正向循环。当78%的Z世代游客将可持续性列为出行决策要素,绿色运营已从成本项转变为价值创造源。

在经济下行周期,旅游企业应积极践行生态保护,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产品和服务中。例如,一些生态旅游项目通过与当地社区合作,开发可持续的旅游产品,既保护了环境,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这种双赢的模式不仅符合社会趋势,也为旅游企业创造了新的增长点。

二、精细化运营:在毛细血管里抠出利润

(一)成本控制的精细化

华住酒店集团通过中央洗衣工厂实现布草流转效率提升40%,单间客房能耗降低18%。这种“毛巾里的经济学”揭示:真正的成本控制不是简单裁员降薪,而是通过流程再造释放系统效率。当行业毛利率普遍跌破10%,每个0.1%的运营优化都可能成为生死线。

在经济下行周期,旅游企业应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供应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在竞争中保持竞争力。例如,一些景区通过引入智能票务系统,减少了人工成本,同时提高了运营效率。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优化,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二)数字化转型的赋能

数字化转型正在重构价值链条。携程“旅行足迹”功能通过AI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将产品匹配精度提升35%。黄山景区指挥调度系统使索道运力提升28%,突发情况响应时间缩短至90秒。这些看不见的数字化基建,正在构筑新的竞争壁垒。

在经济下行周期,旅游企业应积极投入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例如,一些旅行社通过开发智能行程规划工具,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方案,提升了客户体验和满意度。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能优化内部管理,还能为游客提供更精准、更便捷的服务。

(三)产品创新的人性回归

产品创新需要回归人性本质。阿那亚戏剧节通过“文化+社群”模式,使淡季客房单价反超旺季15%。这种跳出传统旅游框架的场景再造,证明体验经济时代的产品力源于对人性需求的精准洞察。

在经济下行周期,旅游企业应关注游客的深层次需求,结合文化、艺术、社交等元素,开发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例如,一些乡村旅游项目通过引入非遗文化体验,让游客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对人性需求的精准洞察,不仅能提升游客的情感体验,还能为旅游产品注入新的活力。

三、共情经济:在情绪价值中寻找破局点

(一)共热情服务的信任溢价

三亚某民宿疫情期间推出“守护天使计划”,为滞留游客提供成本价长住服务,换来的是87%的客户转化为品牌忠实会员。这个温暖的商业案例揭示:共情不是道德施舍,而是最高明的用户运营策略。当行业平均获客成本突破400元,情感连接带来的信任溢价正在颠覆传统营销逻辑。

在经济下行周期,旅游企业应通过共热情服务,建立与游客的情感连接,增强品牌忠诚度。例如,一些酒店通过为客人提供免费升级、赠送小礼品等方式,让客人感受到贴心的关怀。这种情感连接不仅能提升游客的满意度,还能降低获客成本,增强品牌竞争力。

(二)个性化服务的体验升级

个性化服务需要超越标准化的勇气。京都虹夕诺雅酒店为每位客人定制的“文化管家”服务,使客单价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4倍。这种将标准化服务解构为个性化体验的能力,正在重新定义高端旅游的内涵。

在经济下行周期,旅游企业应注重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定制化服务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例如,一些高端度假村通过为客人提供私人管家服务,满足客人在行程中的各种需求,提升了游客的整体体验。这种个性化服务不仅能提升游客的满意度,还能为旅游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三)安全感构建的核心竞争力

风险社会中的安全感构建成为核心竞争力。某OTA平台推出的“行程无忧险”,将突发情况应对方案前置到预订环节,使退订率下降62%。这种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的服务设计,正在重塑消费者决策心理。

在经济下行周期,旅游企业应通过创新服务,为游客提供更全面的风险保障,增强游客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例如,一些旅游保险公司通过推出灵活的退改政策,让游客在预订时更加放心。这种安全感的构建不仅能提升游客的满意度,还能增强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总结:在寒冬中淬炼韧性基因

站在经济周期的十字路口,旅游业正在经历价值体系的深度重构。那些执着于服务本质的企业,如同寒冬中的常青树,在根系深处积蓄破土而出的能量。当行业集体穿越至暗时刻,我们会发现:所有对常识的坚守、对初心的执着、对人性的尊重,最终都会沉淀为不可替代的竞争壁垒。这场考验终将证明,真正伟大的企业不是追风者,而是造风者。在经济下行周期,旅游企业应以长期主义为指引,通过精细化运营、共热情服务和可持续发展,淬炼出坚韧的生存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版权声明:劲旅网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遵循劲旅网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劲旅微信公众号

关注劲旅网微信公众号,与创新者同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