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老张聊文旅,作者:张君
在传统观光景区“躺赚门票”的时代逐渐落幕的当下,市场需求与盈利空间的深度适配已成为决定景区生死存亡的关键。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2024年全国景区门票收入占比已降至总收入的42%,而二次消费与衍生服务收入增速超30%。这一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仅靠资源垄断的“门票经济”已无法支撑景区可持续发展,唯有通过精准需求洞察与盈利模式创新,才能实现从“流量入口”到“价值枢纽”的蜕变。
01
市场需求倒逼转型:从“走马观花”到“深度体验”
1、研学旅行:激活教育消费新蓝海
四川僰王山景区的转型堪称经典案例。该景区曾因过度依赖观光门票陷入收入连年下滑的困境,年均收入仅200万元。2022年,其以“竹林生态+地质科普”为核心推出研学课程体系,将闲置宿舍楼改造为研学营地,开发《喀斯特地貌探秘》《竹文化手作》等课程。2023年接待研学游客4万人次,收入突破750万元,利润率达13.3%,远超传统观光模式。这一转型精准切合了“双减”政策下亲子家庭对实践教育的刚需,更通过课程收费、住宿餐饮、文创销售等多渠道重构盈利结构。
2、休闲度假:延长消费链的“留量密码”
安徽大黄山区域的转型则展现了度假经济的潜力。黟县宏村通过“古村落+新民宿”模式,引入高奢酒店与乡村美学综合体,将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5天延长至3.2天,带动周边餐饮、手工艺消费增长45%。池州“傩仙镇”文旅街区以非遗傩文化为核心,融合民宿、市集、NPC互动等业态,单日客单价提升至320元,是传统观光景区的2.7倍。此类案例证明,度假产品的核心在于创造“沉浸式生活场景”,通过住宿、餐饮、娱乐的复合消费释放盈利空间。
02
盈利模式创新:从“单一门票”到“生态化收入矩阵”
盈利模式创新:从“单一门票”到“生态化收入矩阵”
1、科技赋能:低成本撬动高溢价
甘肃陇南万象景区通过“科技+生态”策略,以无人机编队表演、全息投影重现历史场景等轻资产投入,将客单价提升至180元,同时衍生出AR导览、数字纪念品等收入来源。2025年“五一”期间,其单日游客量创历史新高,二次消费占比达58%。这种模式验证了“科技轻量化改造”的有效性——无需重金投入硬件,却能通过体验升级实现价值跃迁。
2、业态融合:从“景点”到“消费生态圈”
青海七里花海景区以“花田+游乐+民宿”构建消费闭环:游客支付60元门票后可免费参与植物拓印、星空音乐会等活动,但衍生出人均150元的餐饮、手作体验消费。其民宿集群通过与周边农户合作,将郁金香种植与旅游体验结合,带动农民户均增收3万元。这种“主入口免费、场景消费付费”的模式,本质是通过业态协同实现流量变现效率最大化。
3、文化IP:从“静态展示”到“情感货币化”
重庆洪崖洞的夜游经济是典型案例。其以吊脚楼建筑为物理载体,通过灯光秀、主题市集、剧本杀等IP化运营,将夜间客流量占比提升至75%,带动周边商铺租金上涨40%。与此类似,黄山景区推出“徽州生活美学”IP,开发徽墨制作、茶道研修等付费体验项目,2024年非门票收入首次超过门票收入,占比达53%。
03
转型启示:风险规避与可持续路径
1、精准定位:拒绝“大而全”,拥抱“小而美”
成都三圣乡农家乐转型“宠物友好营地”,针对养宠人群推出“人宠下午茶+摄影服务”,复购率超40%,单项目年营收突破500万元。这说明细分市场的精准卡位比盲目追求规模更易形成竞争壁垒。
2、轻资产运营:降低转型试错成本
北京“移动面包车市集”以3辆改装餐车组成快闪市集,通过模块化复制已在8个城市落地,单日流水超5万元。这种低投入、高灵活性的模式,尤其适合资金有限的中小景区。
04
结语:转型的本质是“用户价值重构”
景区转型绝非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围绕市场需求重塑价值链条。无论是僰王山的研学课程、大黄山的度假生态,还是陇南的科技赋能,其成功共性在于以用户需求为原点,通过产品创新将“一次性观光”转化为“持续性消费”。当景区从“资源占有者”转变为“体验设计者”,方能真正跳出门票依赖的发展路径,在文旅产业的新周期中赢得生存与发展权。
版权声明:劲旅网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遵循劲旅网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