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老张聊文旅,作者:张君
西安大雁塔脚下,曲江文旅的公告如同一枚深水炸弹。5月13日,这家运营着大唐不夜城、西安城墙等“网红”景区的上市公司宣布,控股股东22.37%的股份已被司法冻结,债务危机浮出水面。令人唏嘘的是,就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其旗下景区接待游客超过1亿人次。
曲江文旅的困境并非孤例。在河南洛阳,作为国内首家破产的5A级景区,龙潭大峡谷在今年五一假期创下9.6万人次接待量的新高。景区门口游客排起长龙,财务办公室里的会计却在计算一笔绝望的账目:每年需支付的5000万元利息,已超过7200万元的门票年收入。十多年积累的债务总额高达3.5亿至8亿元,如同一道深不见底的峡谷。
01
资本游戏,债务冰山浮出水面
中国旅游景区的债务危机已进入集中爆发期。曲江文旅的财务报告揭示了行业普遍的困境:2022-2024年三年间,公司累计亏损达5.74亿元。尽管手握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等王牌景区,2024年营业成本却占到总营收的83%,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资本游戏的本质在景区开发初期就已埋下伏笔。河南龙潭大峡谷在开发阶段因产权不明、招商失败,被迫依赖民间借贷维持运营。南召宝天曼景区在2014年向工商银行借款1亿元后,由于未能按期偿还,截至2019年债权总额已滚至1.002亿元。这些债务如同雪球般越滚越大,最终将景区拖入深渊。
曲江文旅的债务处置方式揭示出行业的集体困境:今年5月以来,公司控股股东连续两次发布股份拍卖公告,10.97%的总股本被摆上“货架”。与此同时,公司密集转让旗下资产——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管理公司100%股权、山河景区运营公司51%股权相继易主。资产变现成为维持生存的最后手段。
02
结构性陷阱,传统模式的集体溃败
传统景区的经营模式陷入多重结构性困境:
门票依赖症:龙潭大峡谷坚持“良心价”策略(门票80元、矿泉水1元),赢得游客口碑却难抵成本压力,形成“越火爆越亏损”的怪圈;
成本高企:山区景区建设成本惊人,运输困难导致“背着包袱上山”,人力成本远超其他工程;
业态单一:曲江文旅2024年景区运营管理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2.57%,毛利率从37%骤降至23%,暴露出“购票人次下降”“二次消费收入低”的硬伤;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公益属性与商业逻辑的冲突。5A级景区评定聚焦自然资源价值与配套设施,财务健康却被排除在评级体系外。当龙潭大峡谷凭借12公里紫红色石英砂峡谷获评5A时,无人关注其背负的高利贷。
转型尝试也屡屡碰壁。栾川养子沟景区几经转手,股权频繁变动,最终审计显示负债1.48亿元,资产仅7223万元。南召宝天曼自2019年起历经四次拍卖流标,景区开发权、经营权的价值在资本市场上遭遇冷酷质疑。
03
重生路径,破局者的多维探索
面对困局,行业先行者已探索出多条破局路径:
轻资产转型成为头部企业的共同选择。复星旅文在2023年初宣布战略转向,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二期项目成为最佳实践:政府出资50亿建设,复星仅负责运营管理。这一模式成效显着——2023年复星旅文旅游运营收入占比升至93%以上,净利润扭亏为盈至3.1亿元。
司法重整为债务危机提供硬着陆方案。桐城法院处理孔城老街景区破产案时,创新采用“统一引入投资人、统一制定重整计划”的协同机制。通过地方国资文投公司接盘,仅用34天就完成重整,既保住4A级景区运营,又清偿职工欠薪。
商业模式重构则是根本出路。行业标杆已做出示范:
西湖免票后带动周边消费倍数级增长
南京红山动物园文创年收入破千万
黄山景区通过AI导游、智慧票务将索道收入占比降至63%
这些案例印证了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的判断:旅游业正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追求“好不好”的阶段。当乌镇“早茶客”、西安“神都”IP沉浸式场景收获年轻人追捧,传统“卖风景”模式已走到尽头。
04
未来图景,穿越债务周期的曙光
未来图景,穿越债务周期的曙光
行业阵痛中孕育着新生力量。复星旅文的轻资产模式正快速复制,其冰雪IP已覆盖亚布力、北大壶等战略要地,Club Med全球25家冰雪度假村形成网络效应。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催生新物种:洛阳应天门夜游通过“神都”IP打造沉浸式场景,让历史文化成为付费体验。
政策制定者也在调整方向。桐城法院创造的“府院联动机制”被广泛借鉴,坚持“政府不越位,法院不让位”原则,在债务化解与景区保护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司法创新为行业提供了重整模板。
穿越债务周期的关键,在于重构景区的价值坐标系。当曲江文旅计划“开发自有文化IP”、建设会员服务体系,当龙潭大峡谷新股东规划地质研学、特色住宿等二次消费项目,传统景区正艰难转身——从资源垄断走向运营竞争,从门票经济转向体验增值。
南京红山动物园的文创商店里,一款小熊猫玩偶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西湖免费开放后,周边酒店营收增长三倍。这些微小的商业奇迹,正为困在债务迷宫中的景区点亮一盏盏灯。
复星旅文在太仓阿尔卑斯雪世界的控制室内,运营团队监控着全球最大室内雪场的实时数据。这座由政府出资50亿、企业轻装运营的冰雪王国,开业半年接待32万人次。当传统景区忙于拍卖股份偿还利息时,新玩家已用轻资产模式越过债务鸿沟——旅游业的未来,属于那些既能读懂文化又能驾驭资本的双栖者。
版权声明:劲旅网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遵循劲旅网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