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老张聊文旅,作者:张君
文旅产业如同流动的河流,永远无法踏入同一条两次。从甘肃乡村的“唐蕃云舍”到重庆洪崖洞的智慧景区,从九寨沟的“零拥挤奇迹”到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重生,每一个文旅项目都是独特的“非标品”,既无法简单复制,更需在动态中持续迭代。这种非标属性,让习惯于“齿轮型”流程管理的资方与运营者,直面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构建韧性,用创新对冲风险?
01
非标基因:从“千景一面”到“一村一策”
非标基因:从“千景一面”到“一村一策”
传统文旅项目的困境,往往源于同质化竞争。例如,山东虽坐拥全国10%的博物馆资源,却难逃“文物展柜+解说词”的固化模式;而甘肃赵志浩团队运营的“唐蕃云舍”民宿,则通过“艺术+公益”的差异化路径,引入青年音乐人策划乡村艺术节,将杏皮茶等土特产与游客体验深度绑定,最终斩获甲级旅游民宿称号,带动村民增收。类似的案例还有柘荣县富溪镇的“自助茶寮”和扫码购物系统,通过智慧化管理将古村落的非遗榨油坊转化为沉浸式消费场景,实现“零人工干预”的高效运营。这些案例证明,非标并非无序,而是基于在地文化的精准定制。
02
资方的躁动:从“重资产押注”到“轻资产破局”
资方的躁动:从“重资产押注”到“轻资产破局”
资本对文旅的焦虑,源于回报周期与风险的不确定性。相关数据显示,近五年新建大型文旅项目中,超50%运营亏损,资产证券化率不足5%。为此,资方开始探索新模式:重庆洪崖洞通过“免票预约+通联支付系统”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消费链,将客流峰值期的安全事故归零;更有文旅企业尝试将景区收益权、特许经营权纳入REITs试点,试图打通资本闭环。这些尝试,本质是将“重资产”转化为“轻运营”,用数据与服务的增值空间对冲硬件投入风险。
文旅的非标本质,注定让这个行业永远躁动。但躁动之下,藏着真正的黄金法则:唯有将在地文化的独特性、资本的风险耐受度、团队的实战智慧与科技的赋能潜力熔于一炉,才能锻造出穿越周期的文旅生命力。
版权声明:劲旅网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遵循劲旅网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