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丁说旅游,作者:丁盟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众多县域宛如待打磨的明珠,散落在城市与乡村之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县域旅游正悄然崛起,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化传承的新阵地以及乡村振兴的新希望。以下,我们将深入探讨县域旅游发展的底层逻辑、关键要素以及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一、县域旅游“出圈” 的底层逻辑
需求大转变:人们的心灵总在远方徘徊,而真正的诗意却在生活的烟火里。过去,旅游多聚焦于城市的大山大河,如今,游客更倾心于小地方的原汁原味与烟火气息。如云南腾冲,游客在领略火山热海的壮美后,扎进周边村落,于特色民宿中体验慢生活,感受别样韵味。
政策吹暖风:政策如春风化雨,润泽着县域旅游的幼苗。国家对县域旅游高度重视,出台诸多支持政策。政府资金投入改善交通、建设服务设施等,为县域旅游筑牢发展根基,土地政策倾斜更是拓展了发展空间。
竞争新赛道:世上风景无数,唯有特色才能脱颖而出。在大城市景区竞争白热化之际,县域旅游另辟蹊径。县城旅游资源特色鲜明,能为游客带来独特体验。山东日照东夷小镇,深挖东夷文化,从建筑到吃住,皆彰显文化底蕴,在一众旅游小镇中崭露头角。
二、县域旅游的“流量密码”
文化是灵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让游客驻足的深情理由。陕西韩城凭借《史记》文化,举办“史记文化旅游节”,实景演出、街头演艺、民俗展示等活动纷呈,吸引游客,手艺人现场秀绝活,让文化变现,为经济添彩。
产业融合有奇效:旅游牵一发而动全身,产业融合是县域经济的华丽蝶变。浙江德清“农业 + 旅游”,果园、茶园变采摘园,游客采摘乐趣多,农民收入节节高;广东佛山陶瓷厂 “工业 + 旅游”,游客观制瓷全程,还能定制瓷器,产品价值、品牌知名度双提升。
服务要“走心”:走心的服务是旅游的隐形翅膀,能为游客的心灵留下温暖的痕迹。河南辉县八里沟景区,优化交通组织,摆渡车、索道无缝衔接,厕所达星级标准,工作人员随叫随到,游客畅游无后顾之忧,优质服务铸就口碑丰碑。
三、县域旅游发展的“实操宝典”
规划先行,把脉定向:规划是旅游的蓝图,为县域发展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发展县域旅游,规划必不可少。全面盘点资源,明确开发方向,如福建永定整合土楼资源,按片区开发,游客一次性打卡多种风格土楼,带动周边村落经济。
资金巧引,众人拾柴:众人拾柴火焰高,资金汇聚促旅游。仅靠政府资金难成大事,需广辟源头。政府先期投入,建设样板间、改善交通,吸引商家投资;用好金融政策,低息贷款鼓励乡贤返乡创业。安徽黟县西递宏村,村集体盘活老宅,企业合作开发民宿,租金分红、客源分成,实现双赢。
人才反哺,点亮乡村:人才是乡村的启明星,照亮旅游的前行之路。一方面,邀请专家进村培训,提升民宿设计、导游讲解等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以返乡创业政策吸引人才,场地、补贴、培训样样扶持。江西婺源篁岭,返乡大学生拍短视频,古村美景与农耕文化“触网”,游客纷至沓来,乡村旅游因人才而兴。
接下来,让我们审视几个成功的案例,汲取其宝贵的经验。
案例一:湖北恩施利川市—— 凉资源撬动热经济
利川市凉爽避暑资源令人艳羡。夏季凉快惬意,曾因交通不便,游客来也匆忙。当地政府果断决策,修机场、扩公路,交通“脱胎换骨”,游客纷至沓来。居民老宅变身民宿,政府扶持统一装修宣传,游客得舒适居所。民宿内,土家歌谣、热豆花饭、篝火晚会,好不热闹。利川凭凉爽气候,旅游收入年增上亿,村里车满为患。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利川市的成功,精准把握时代脉搏。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从 “有没有” 转为 “好不好”。利川凉爽气候是大自然馈赠,其以避暑旅游为切口,整合资源,构筑产业链。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融合,度假村、民宿、户外运动、民俗活动多元发展,游客体验丰富。服务方面,强化培训,完善设施,借力新媒体宣传,利川旅游风生水起。
利川市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善于挖掘利用自身优势是关键。县域不必羡慕大城市高端景区,各地方都有独特优势。用心挖掘,把被遗忘资源转化成旅游卖点。利川以凉资源为突破口,带动旅游经济发展,其经验值得借鉴。
案例二:江苏泰州溱潼古镇—— 古韵新貌花样多
溱潼古镇水乡韵味十足,曾仅是游客拍照之地,缺乏深度体验。古镇痛下决心,修复老街,引入客栈文创店铺,让游客触摸历史温度。同时,挖掘溱潼会船文化,把传统会船节打造成文化派对。五彩龙船竞渡,岸上游人如织,共享文化盛宴。游客品溱湖簖蟹、鱼丸,购手工艺品,将文化记忆带回家。古文化新演绎,溱潼古镇门票收入破千万,村民经营小吃手工艺品摊增收。
“历史是文化的年轮,记录着岁月的深度。” 溱潼古镇的成功,源于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创新。古镇历史文化如沉睡古籍,若无人翻阅则魅力难现。溱潼古镇将其生动展现,让游客领略深厚底蕴。历史文化遗产是古镇灵魂,青石板路、古建筑、手工艺品承载历史印记。在保护基础上,修复老街、维护古建筑,确保文化传承。同时,引入现代元素,让游客享受便利与历史氛围。
溱潼会船文化是特色瑰宝,古镇突破传统模式,将其打造成文化盛会。龙舟竞渡壮观,配套活动多彩,吸引游客目光。溱潼古镇“古韵新貌” 发展模式,诠释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的魅力。“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的火焰。” 溱潼古镇点燃这把火焰,让古文化在新时代闪耀。我们发展县域旅游,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创新途径,使其成亮点。
案例三:贵州遵义赤水市—— 丹霞山水淘金路
赤水市丹霞地貌震撼人心,却因交通不便,美景难现。当地政府毅然修通山路,为游客畅达景区铺就坦途。同时,借助短视频平台传播力,邀请博主拍摄赤水大瀑布、四洞沟等景观,震撼画面引网络热议,关注如潮。为丰富体验,景区周边建起小木屋、露营基地,让游客“住进风景里”。专家设计徒步线路,游客赏景锻炼两不误。创新玩法下,赤水市旅游收入超百亿,竹编、石雕等手工艺品走向全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赤水市崛起源于敏锐把握时代机遇。新媒体时代,短视频为美景展示提供新契机。赤水丹霞地貌本是自然杰作,交通不便曾是“拦路虎”。政府修通山路,打破瓶颈。再借短视频平台,博主拍摄传播,赤水旅游形象深入人心。
为提升游客体验,赤水市建设小木屋、露营基地,让游客“住进风景里”,享受清晨鸟鸣与夜晚星空。精心设计徒步线路,兼顾赏景与锻炼。多元玩法使赤水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满足不同需求。
赤水市的成功给予启示:机遇眷顾有准备的地区。“机遇犹如粗糙钻石,需精心打磨。” 赤水市结合新媒体机遇与旅游资源,脱颖而出。我们发展县域旅游,要挖掘资源优势,寻找时代契合点,让旅游项目崭露头角。
综上,县域旅游发展并非空中楼阁,脚踏实地、协同多种要素可逐步实现。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优化服务、夯实产业基础,融入创新思维与务实态度,推动县域旅游持续发展。县域旅游有望成为热门产业,让我们期待并努力创造奇迹,下一个旅游热点或在身边兴起。“让旅游之花在县域绽放,芬芳四溢,醉美人间。”
在县域旅游发展征程中,要坚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成功需持之以恒。以文化为根基,深化内涵;以服务为保障,提升质量;以产业为支撑,夯实基础,定能在县域土地上绘就绚丽多彩的旅游画卷。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县域旅游美好未来贡献力量,开启充满机遇挑战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