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知识的准确”与“讲解的方式”不是一对矛盾体!

“讲解员”须“严格按照审核的讲解词讲解并传播准确的知识”与“导游人员”不同的“讲解方式与技巧”,这个问题站在不同的立场有不同认识,并且“知识的准确”与“讲解的方式”也不是一对矛盾体!对于导游而言,身处不同工作环境、面对不同讲解对象、采用不同讲解方式、取舍不同讲解内容属于正常现象。评判内容准确与否的依据在于“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职业服务规范”的标准和“社会公序良俗”的要求,而不仅仅是某一方面专家、学者的“学术观点”、“科学原理”或“事实真相”!



“文博景点对讲解的要求”和“导游带团执业中的讲解规范”没有本质的区别!

文博部门关于“审核过的讲解词”与“准确的文物知识”所要达到的目的、文旅主管部门对导游执业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及服务规范本质上并无区别,并不存在矛盾和对立的地方!导游人员的服务规范甚至比“讲解员”的更全面、更具体、更严格、更科学、更合理,通过法律法规的方式,对导游人员明确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反之,文博部门的规范性文件也好,从国家到各省、市、县文博单位自己的管理办法约束力明显不如法律法规更具有可执行性。当然,对于行政部门的文件的执行力度在文博部门约束导游讲解这一块的执行力度,各个单位的情况可能会有所差别!

导游的服务和旅行社经营管理行为所涉及到的“导游的讲解方式与技巧”和“不同群体对讲解内容的侧重与取舍”及“导游根据自身掌握知识的储备及表达习惯”有《导游服务规范》的基本要求,文博部门的要求和目的、导游和旅行社的服务规范和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不矛盾的、不冲突的!反而是《导游服务规范》的要求更加具体、更具有适应性、更具有普遍性、更具有可执行性、更是被实践检验过。

那么,为什么文博部门又要单独出台相关文件来限制导游在文博景区的讲解活动呢?笔者个人认为,一是重复立法、多头定规实在没有必要;二是内容冲突、重复发文强调的原因和目的本质是一样的;三是主观上每个人、每个部门或单位都觉得自己的事是最重要的,真正能做到着眼全局、换位考虑、效率效益兼顾的不容易,会存在部门立场不同,既有门户偏见的主观因素,也有部门间不共享的信息差问题。

人为地将“文”和“旅”分隔开来并不合适,对于导游而言“文博景区”只是其众多讲解对象和场所之一而已!对于文博部门来说导游要讲解的对象是其100%、全部的、服务的工作对象和场所!“讲解员”要在讲解词的基础上讲解,“导游人员”也要在导游词的基础上讲解,“讲解司≈导游词”(文博部门可能认为“讲解司≧导游词”,而实际工作中导游能讲的内容更多、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入,准确地说是“讲解司≦导游词”),“导游员”工作中必须符合“讲解员”的工作要求和规范,但是“讲解员”却不一定能达到“导游员”的讲解水平和技能!“讲解员”和“导游员”都是在“讲解词”(导游词也是讲解词)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本质上没有差别,有区别的可能是某些人习惯性思维,觉得导游讲解比较“简单粗俗,层次较低,讲解不严谨,胡说八道,戏说段子,野史轶闻,胡编滥造,信息来源混乱”,而认为“讲解员”“规范严谨,流畅标准,讲解准确深入,层次较高,数字/年代精准,正史权威,第一手资料,少有传说故事”等,个人觉得这种判断完全是偏见和误会,这种情况多数是由于讲解模式、技巧和方式的不同引发的主观看法不同。

讲解的模式本身就有很多种,比如:A自然家常式讲解模式——谈话/聊天式,陈述/问答式;B舞台表演式讲解模式——主持/播音式,演讲/朗诵式;C课堂授课式讲解模式——教学/启发式,读书/背书式,讨论/互动式等。

将“导游员”和“讲解员”单独区隔开来,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两种角色的工作环境不同,管理方式不同。导游讲解面对客群多样化,是完全市场化,是要考虑到工作职业、年龄阅历、生活环境、文化层次、语言习惯、地域国家、民族传统的不同,因人讲解,因人施教,说的通俗一点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导游员”的“讲解词”是讲出来的,讲解的面比较广,会上下、前后、左右,纵横交错、古今中外融合着去讲,知识面非常广泛,有一些导游更是能做到讲的又深又广!这一点是不是更能体现文旅融合呢?“讲解员”则是循物讲解,因材施讲,是有一定的计划性、刻板性的,比较僵化,不管什么人群,你爱听不听,千遍一律,重复讲解,鹦鹉学舌,熟能生巧,“讲解员”的“讲解词”是背出来的,受体制和机制的约束,不太会进行广泛的、面上的、关联引申讲解。在此,笔者无意说哪一种讲解方式更好,无论是“讲解员”,还是“导游员”,都有讲的好,讲的不好的;都有背的熟,背的不熟的;都有讲对的,讲错的(千万不要说“讲解员”不会说错,只要是人,必定有可能会犯错,很少有“不讲解错的/不说错话”的圣人一般的“导游员”或“讲解员”呢);如果要做到文博部门所谓的“准确”,最可行的办法是只要给“导游员”和“讲解员”提供“讲解词”(我觉得不应该叫讲解词,应该叫讲解素材)就行了!在统一的讲解素材基础上去做讲解,至于同样的“食材”烹饪出什么样的口味,有师傅喜欢原汁原味粤菜的方式——“讲解员”的方式;也有师傅就是喜欢川菜的做法,各种调味料,重口味,又咸又辣,川菜的方式可是风糜全国,走向海内外的——“导游员”的方式,选哪种方式要由食客和观众自行去选择,这样听讲的人才会更有兴趣。而现实中是某些文博景点,这方面的工作还须加强,讲解词不共享、不公开、闭门造车,某些讲解词还有可能不准确,文博景区的讲解词漏洞百出的也很常见,导游群中经常也常常会讨论某某景点标错了说明,被导游挑出错误的情况还是有的。

不宜随意扩大“歪曲史实”、“戏说历史”、“扰乱秩序”的认定范围!

不同体制和机制下执业,“导游员”和“讲解员”的个人行事方式,确实不同!但不能以此作为衡量对错、是非的标准,避免随意扩大“歪曲史实”、“戏说历史”、“扰乱秩序”的认定范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很容易造成那“十年”式“大字报、样板戏、饭前先念语录”的情况!

文博景点应该关注到中国14亿人口的具体情况,能够达到所谓的能听懂“讲解员”的讲解词的,真正理解所讲解的内容的有多少呢?就算是现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理工类大学毕业生,对文史不感兴趣的、受过高等教育的、非专业出身的,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听那些枯燥的年代、数字和人名呢?中国的文博景点,不能完全学西方的管理模式,中国的文博景区是为全体老百姓服务的。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导游的讲解方式,侧重不同,内容不同,取舍不同,用不同人群喜欢的讲解方式去讲,笔者认为是非常必要的!这个绝不是某些自视清高的专家学者认为的不对不准确,讲解方式和技巧的不同,不是讲解内容的不对。知识分子的自以为是,清高傲慢,高人一等,莫名其妙的优越高,孔乙己式回字有几种写法的思想一定是要不得!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讲解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我们要为大多数普通人群提供讲解服务,不是为少数能听的懂的专业人士、文化人士服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说“科学上没有所谓的真理!你们在课堂里学到的所有的定理,公理,都是前人对自然现象的归纳和总结!是现状下最好的归纳总结!科学研究中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不断改进地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科学就是不断求真的历程!”“科学需要想象,想象来自阅读。”金灿荣教授对自己预测错误的自我解嘲“再次说明社会科学预测功能差,和菜市场大妈的预测水平差不多,谁也不用把自己当成半仙儿。”自然科学尚且如此,人文社科类知识,历史考古类发现又何尝不是如此?被否定、被证伪、被打脸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专家也有不少,可不是一个两个。

“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存在的事情和物体”人们通常称之为“事物”。讲解对象包括了“人、事、物”等纬度,“导游员”和“讲解员”经常要讲的对象“文化遗产”,有“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导游员”的讲解有可能是从“物”讲到“事”,从“实”延伸到“虚”,也可能会从“事”讲到“物”,从“虚”讲到“实”;而“讲解员”的套路多是强调所谓的“准确”,更强调“可见、可测量、可计算、可辨别、有实证的、有史书记载、客观的描述和准确的说明”,“以物讲实”,从“物”讲到“事”。考古挖掘也好,流传收藏也罢,文博讲解的思维是通过实物的物理属性,对照史实,进行讲解推导出所谓的准确的文博知识,这是一种常规的、普通的、基础的讲解方式;旅游讲解也会经常采用这样的常规讲解方式,同时也会采用“由虚到实”法,从中国的传说故事“大禹治水”与“洛阳龙门”的传说、西方有毁灭亚特兰蒂斯的超级大海啸,创世纪中的大洪水,“诺亚方舟”的传说,讲到史前可能存在的自然气候变化,这是导游常常会采用的讲解方法。这样讲解准确吗?有史实依据吗?有考古挖掘的文物佐证吗?很显然,这样的讲解方式在某些专家学者心目中是难言其准确性的,但却是导游讲解常用的方法。

再说中西医问题,中医讲“辩证论治”,讲整体,讲阴阳五行,讲经验,讲人与自然的统一;而西医则是“辨病治疗”,对症下药,讲解剖学,生理病理学,根据病因不同选择针对性方案;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该互相补充,而不能随便否定中医,将其说成是巫术;而“导游员”和“讲解员”的讲解内容的选择和利用,方式方法的不同,与中西医也有着类似的地方。传说故事,历史演绎,民间讹传,在历史和现实中有很多例子,将地名讹传成另一个名字,对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用神鬼因果报应方式加以描述说明,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用现代人的认知来看待古人的做法和说法,那叫“准确”吗?那时的讹传可能今天异化成一个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了,这是老百姓所创造的特殊的民间历史!如果没有传说故事,若是没有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西方的历史会少几千年;中国没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华文明史也会少几千年。

“导游员”的讲解只是陈列事实,罗列现象,讲述“事”与“物”多种表现形式,文学艺术的创作则提供了另外一番虚实相间、真假纠缠的“宇宙”、“野史”和“世界”。眼见的未必是真,耳听的也未必是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寻求真理和真相的道路上,人类一直在蹒跚前行。总体来看,“讲解员”的讲解注重事实,关注“物”,物理属性,化学属性,自然属性,注重准确,讲求真实,但也存在“保守、封闭、守旧、理性,一成不变”的现象,而“导游员”的讲解除了“讲解员”所具备的特征之外,更加“开放、激进、创新、感性,富于变化”,还会注重事情,关注“人”,关注社会属性,生理属性,人文属性。

不要将讲解方式和技巧当着评判对错的标准!

千万不要将事物看成绝对化,自己没有听过、没有见过、没有经历过的事就认为别人说的不对,这种思维方式不妥。“学历+专业+职位+财富+地域+工种+年龄+职称”等社会因素作用之下,会产生的“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以专家自居”的心态可要不得!

我们不要将“讲解方式、讲解技巧、虚实相间、文学历史的不同看法、观点和解释”当成正确与错误的绝对标准!你讲的再高雅,普通游客听不懂,云里雾里,这样的讲解有什么意义呢?他讲的大白话,观众听得懂,会心一笑又怎么了?不是很好吗?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高山流水觅知音,曲高和寡,不是“焦大能不能配得上林黛玉”的问题,其实这些道理老人家早就在文章中论述的很清楚了。

雅归雅,俗归俗,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讲解沟通方式,导游要做的就是雅俗共赏,大俗大雅,大雅大俗,不应屏蔽普通观众听得懂的欣赏方式,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是客观存在的。中国的博物馆不同于西方,要“满足公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不仅仅是为少数看得懂听得懂的人服务,就是因为想了解,想学习,好奇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需求,需要导游这样的万金油去调和不同的人群需求!需要阳春白雪的让他们去找专家去,需要下里巴人/通俗易懂/又开心/好玩/好听的那就让他/她们找导游好了,寓教于乐,轻松活泼不好吗?除了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教条机械/生搬硬套之外,是否可以有大多数人喜欢的讲解风格和方式吗?

国内外那么多场旅游演艺中,有幸看过很多场,但是杭州《宋城千古情》是笔者最为欣赏的,为什么?因为通俗易懂,雅俗共赏,不同的人都能从中产生共鸣!如果我们的文博景区不是为老百姓服务的,那就学西方的、搬西方的那一套!“高手在民间”,切不要以正统自居!另一个例证,网上的博物馆网红“讲解员”,很多来自于草根人物,来自于一线导游,他们的知识来自于自我学习,用普通人喜闻乐见的讲解方式和讲解技巧,用通俗易懂而雅俗供赏的语言,用形象生动而富于哲理的案例,书本联系实际,引发共鸣,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走进文博景区!

讲解方式和技巧的应用可以帮助游客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参观对象!

刀郎的《罗刹海市》素材来源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发布之后火遍全网,成为现象级的网络歌曲。那么,我们引申一下问一句“刀郎的改编是继承、发扬、创新‘传统文化’呢?还是刀郎胡说八道、恶意诽谤、传播错误的‘文学知识’呢?”我们再进一步引申关联一下“导游的讲解是历史研究吗?是文学创作吗?”如果导游将《三国演义》情节结合三国相关的景点讲解给游客听,必然与《三国志》有所不同,那是篡改历史吗?假如博物馆中有三国的文物,导游结合《三国演义》对照着文物/结合《三国志》去做对比关联式讲解可以吗?如果不可以这么讲,那么依据是什么?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

一家之言容不大,百家争鸣纳百川!

如果仅仅允许对讲解对象做“是什么?”的讲解,而不做“为什么?怎么样?哪里来?什么人?什么时间?”的讲解,这样的讲解效果会大打折扣。延伸式讲解,启发式讲解,拓展式讲解,辩证地讲历史,客观地看待问题,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去讲解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景点文物,把握住了讲解对象的这些关键知识点,做事物本身的引申关联式讲解,人物串联式讲解,空间跨越式讲解,不管是旅行社的“导游员”的讲解,还是文博景区的“讲解员”讲解,应该都不会偏离太远。

导游的讲解内容,笔者认为是可以罗列事件,罗列成因,罗列事物,罗列人物,罗列传说、故事、史诗、文学、艺术、野史、趣闻,罗列各种方法和措施,横向空间关联,纵向时间串联,通过人物联系景物,描述现象,引发兴趣,供游客自己去纵横比较,自己去做时空联想,自己去消化吸收,自己去判断谬误,自己去辩明是非,笔者认为这样的讲解是符合讲解要求的。至于游客自己最后得到什么样的结论,这与游客自身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早就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评判标准有关,最终对游客的影响不是导游能决定和左右的,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要求对游客的三观负责,这个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导游也没有这样的能耐。如同现在的学校课堂,填压式灌输教育,照本宣科式的讲课,死记硬背式学习,刻舟求剑式理论,这些都不是用唯物辩证法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可取的。导游的讲解也同样如此。

教条机械地讲解一定不是最好的讲解方式。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会带来更多发展和创新,更多的发现和创作,更多的发明和创造。

版权声明:劲旅网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遵循劲旅网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劲旅微信公众号

关注劲旅网微信公众号,与创新者同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