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一场“预制菜”的网络舆论事件,投射到文旅消费领域,带给旅游业者和旅游消费者什么样的启示?

近期,“预制菜”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尤其引发了不少对健康营养、添加剂、保质期和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广泛担忧。中央厨房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并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这其实是“预制菜之争”的一个关键点。“保质期比小孩的年龄还大”,这样的情绪引爆点让不少宝妈直接“破防”,情绪强烈也在情理之中。我们反对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不透明、不规范的操作。预制菜其实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生产的产物,关键在于合法合规、公开透明和保障知情选择。因此,情绪化地抵制、拒绝外食,并不理性。

从生活中寻找工作的灵感,从工作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那么,这场预制菜争议,作为旅游从业者,我们除了“八卦”别人的热闹之外,有没有从社会关注度如此之高的争议中,触发我们对旅行社产品和服务的思考呢?

中国的旅游业从1978年发展至今,已四十多年,从最初的一片蓝海,到如今OTA平台林立、大小旅行社激烈竞争的红海市场。尤其长期存在的“零负团费”、购物团、KB团等不合理低价游,以及频频被自媒体曝出的旅游纠纷,多数都涉及强制购物、加点消费、索要小费等不良现象。这些问题屡禁不止,甚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自驾出行、自由行变得越来越便捷。导航、移动支付、短视频推荐等内容方式,极大地方便了游客自主安排行程。相比之下,传统旅行社的跟团包价产品,往往被诟病线路老化、场景氛围不足、缺乏网红玩法等。一旦出现旅游纠纷,很多人便会说“再也不找旅行社”、“再也不报团”、“自己自由行”。

但我们不妨理性看待:跟团游和自由行其实适用于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人群。跟团游有计划性、统一性和组织性,尤其适合带小孩的家庭、老年人以及旅行经验不足的游客。它有专业的行程设计、明确的责任险保障和旅行社作为责任主体,在安全性和突发应对上优势显着。尤其在一些特殊目的地,需团体签注或面临复杂环境时,跟团所能获得的保障远高于个人自由行。

自由行固然灵活,但并不一定更省钱省力,甚至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安全隐患。不是所有游客都具备充足的经验应对外部风险。而老年人出行,更需考虑到体力、判断力下降的现实,跟团游提供专业服务和专人照顾,其实是更稳妥的选择。

预制菜的争议对应预制旅游产品、跟团游、包价旅游,一方面应引起我们作为旅游从业者的关注。当前旅游市场存在的不合理低价游应当彻底摒弃。在数智化和自媒体时代,信息高度透明,任何不诚信、不规范的操作都经不起公众监督。我们呼吁整个行业回归服务本质,打造真正透明、可信、有品质的旅游产品。

同时也希望消费者理性看待、客观判断、正确选择:不是所有跟团游都是购物团,不是所有包价产品都代表低质。识时务者为俊杰,识跟团游与不合理低价游之利弊得失者,方能享受旅行的美好、旅途的美景、旅程的快乐、旅游的真谛!认清“不合理低价游”的本质,才能更好地享受工作的乐趣、旅程的安全、快乐与美好。

版权声明:劲旅网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遵循劲旅网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劲旅微信公众号

关注劲旅网微信公众号,与创新者同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