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丁说旅游,作者:丁盟
 
暑期过半,不少景区从业者望着稀稀拉拉的人流,心里比三伏天的冰饮化得还快。曾经靠暑期档"吃一年"的景区,如今却集体喊"难":有的景区导游们蹲在树荫下刷手机,有的景区索道缆车半空"荡秋千",就连往年挤爆的迪士尼,快速通行证都不用抢了。这届游客到底玩起了什么新花样?景区又该如何接住这波"变心"的流量?
 
一、游客没消失,只是换了赛道
 
与其说游客"迷路",不如说他们正在用脚投票,重构旅游市场的新地图。今年暑期的三大新趋势,藏着游客真实的心声。
 
反向旅游:小众目的地的逆袭。  不再扎堆"网红城市",年轻人带着"避开人潮"的执念,钻进了地图上的"小透明"。贵州肇兴侗寨今年暑期游客量同比暴涨200%,这个藏在黔东南的村寨,没有过度商业化的街道,只有吊脚楼里的侗歌、稻田里的抓鱼体验,人均消费不足500元却能住上观景民宿。同样火起来的还有浙江松阳古村,游客跟着村民去采茶、学做客家年糕,在百年粮仓改造的书店里读一下午书——这种"慢下来"的体验,比在古镇拍糖水片更有吸引力。
 
宅度假:把城市变成游乐场。"与其堵在高速上,不如解锁家门口的快乐"成了很多家庭的选择。上海人在滨江森林公园搭起帐篷,支起卡式炉煮火锅;成都人骑着共享单车逛二环高架,在街头茶馆听评书;广州人带娃去番禺的农场摘葡萄,晚上就在附近的民宿看星星。某OTA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本地游"订单占比达62%,城市周边的露营地、亲子农场、非遗工坊,成了新的流量入口。
 
出国游:性价比之王的回归。东南亚的机票价格回到2019年水平,让不少游客动了心。泰国清迈的夜市、越南岘港的海滩、马来西亚沙巴的潜水,人均5000元就能玩一周,比国内某些5A级景区的"高价门票+强制消费"更划算。更重要的是,出国游的"仪式感"不可替代——在东京迪士尼和玲娜贝儿贴贴,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喝杯咖啡,这些体验成了社交媒体的硬通货。
 
二、景区的"难",藏在旧模式的惯性里
 
游客的脚步变了,但很多景区还停留在"圈地收钱"的老路上。这些根深蒂固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拦路虎"。
 
同质化陷阱:千景一面,游客用脚投票。
 
全国古镇都在卖臭豆腐、烤肠、义乌小商品,300个城市都在建"网红打卡街",就连玻璃栈道都从张家界复制到了全国各地。江西某古镇投入2亿复刻"江南水乡",结果开业半年就门可罗雀——本地游客觉得"不如去真江南",外地游客嫌"没特色"。反观陕西袁家村,靠着"一店一特产"的差异化定位,把关中美食做成了IP,即便在暑期淡季,日均游客也能破万。
 
体验感贫血:只卖门票,不卖回忆。
 
很多景区还在靠"门票经济"活着:进门收一笔,坐车收一笔,拍照再收一笔。甘肃某丹霞景区,门票120元,区间车60元,景区内拍照点还要另收费,游客吐槽"花钱买罪受"。而河南老君山却反其道而行之,推出"1元午餐"(馒头+面条+鸡蛋),虽然不赚钱,却成了全网热搜,暑期游客量同比上涨40%。游客要的不是"到此一游",而是"值得回味"的故事——老君山的雪、淄博的烧烤、柳州的螺蛳粉,都是因为有了"体验感"才火出圈。
 
服务老掉牙:细节见成败,差评传千里。某5A级景区的厕所里,洗手液瓶是空的,卫生纸卷是破的,保洁员还在玩手机;某古镇的指示牌错字连篇,游客跟着导航绕了三圈才找到出口;某山岳景区的缆车排队3小时,工作人员只会说"等着吧"。这些细节上的"小差评",正在社交媒体上发酵成"大口碑"。反观浙江莫干山的民宿,老板会提前打听客人的饮食习惯,准备儿童拖鞋和老人扶手,甚至会手绘周边徒步路线图——这种"超预期服务",让游客心甘情愿地复购。
 
三、破局之道:从"卖门票"到"卖生活"
 
景区要活下去,就得跳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维,学会用新玩法接住新需求。
 
差异化:挖透文化根,做别人做不了的事
 
- 案例1:山西平遥古城不再只卖"古城墙",而是推出"平遥中国年"活动,让游客写春联、贴窗花、看社火,春节期间游客量占全年40%;
 
- 案例2:云南丽江束河古镇避开"商业化陷阱",联合当地纳西族手艺人,开设木雕、东巴纸制作体验工坊,游客可以亲手做一件非遗手作带回家;
 
- 实操建议:梳理本地的历史传说、民俗技艺、特色物产,找到"人无我有"的核心卖点,比如"古镇+非遗""山岳+康养""湖泊+渔猎",让游客来了就觉得"值回票价"。
 
体验感: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 案例1: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用AR技术还原"青铜神树",游客扫码就能看到3000年前的祭祀场景,还能和"古蜀人"互动拍照,暑期青少年游客占比提升至65%;
 
- 案例2:安徽宏村推出"跟着画家去写生"项目,游客可以跟着美院老师学画徽派建筑,作品还能现场装裱带走,这个付费项目的复购率达30%;
 
- 实操建议:设计1~2个"沉浸式体验项目",比如剧本杀(用景区历史编故事)、角色扮演(穿古装逛古镇)、手工制作(学做本地美食),让游客"玩起来、动起来、带起来"。
 
服务力:把细节做到位,让口碑传出去。
 
- 案例1:山东威海刘公岛景区推出"一站式服务",从购票到离岛全程有志愿者引导,老人可以坐免费轮椅,孩子能领手绘地图,游客满意度达98%;
 
- 案例2:福建土楼景区的民宿老板组建"应急车队",游客深夜抵达也能免费接送,还会分享"避开人流的最佳游览时间",这些细节让民宿回头客占比超50%;
 
- 实操建议:从"游客视角"梳理全流程——停车是否方便?购票是否快捷?指示是否清晰?厕所是否干净?有没有针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特殊服务?把这些细节做好,游客自然会帮你"发朋友圈"。
 
新营销:用年轻人的语言讲好景区故事。
 
- 案例1:河南老君山的"金顶泡面"成了网红,景区顺势推出"云端咖啡屋",游客可以在海拔2000米的山顶喝咖啡、看云海,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破10亿;
 
- 案例2:陕西大唐不夜城的"石头人"互动表演,靠"比心""摇头"的魔性动作火出圈,游客专门为了看他排队2小时;
 
- 实操建议:组建短视频团队,拍点"接地气"的内容——比如景区员工的日常、游客的搞笑瞬间、隐藏的拍照机位;和本地网红合作直播,推出"9.9元秒杀体验券";做"景区盲盒",门票里藏着民宿折扣、手作体验等惊喜,让游客主动帮你传播。
 
结语:旅游不是"赶路",而是"感受路"
 
今年暑期的"冷",不是游客变少了,而是游客变"精"了——他们不再为"虚名"买单,只为"真心"掏钱。景区与其抱怨"游客走错路",不如反思"自己有没有修路"。
 
从"门票经济"到"体验经济",从"观光旅游"到"生活方式",这个转型或许会痛,但必须转。毕竟,游客要的不是"到此一游"的照片,而是"值得回味"的故事——谁能把故事讲好,谁就能接住下一波流量红利。
 
记住:景区的终极竞争力,不是山水有多美,而是让游客觉得"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

版权声明:劲旅网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遵循劲旅网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劲旅微信公众号

关注劲旅网微信公众号,与创新者同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