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老张聊文旅,作者:张君
 
中国文旅产业已从资源扩张迈入精细化运营时代。面对重资产、长周期的行业特性,如何破解投资回收难题?四大创新路径正重塑行业逻辑——流量赋能城市、强运营变现、地产溢价套现、资本化退出。本文以标杆案例为刀,解剖文旅投资的盈利密码。
 
 
01
算大账:城市流量经济赋能,小投资撬动大生态
 
“不靠门票靠人气”,成为文旅项目为城市创造增量价值的核心逻辑。这类项目往往通过低成本盘活闲置资产,激活区域消费链,带动整体经济跃升。
 
大唐不夜城:一场穿越千年的“流量核爆”
 
IP集群战略:从“不倒翁小姐姐”到“盛唐密盒”“丢刀护卫”,持续孵化互动型文化IP。房玄龄与杜如晦的脱口秀式答题、武士丢刀梗,将历史文化转化为社交货币,抖音话题播放量超40亿次。
 
全域经济拉动:2024年春节曲江片区接待游客1617万人次,同比增47%;西安旅游收入反超成都,人均消费达807元。景区免费开放,但带动周边酒店、餐饮、汉服租赁等二次消费激增,形成“客流-消费-投资”正循环。
 
淄博烧烤:烟火气里的城市品牌重塑
 
2023年凭借烧烤出圈,五一假期接待游客240万人次,旅游收入增长38%。政府协调公交专线、限价酒店,用服务口碑将“流量”转化为城市长期品牌资产,成为文旅赋能中小城市的典范。
 
成功要素:轻资产运营(避免重投资)+ 持续内容创新(保持新鲜感)+ 政府协同(交通、治安等配套)
 
02
强运营:二消产品深耕,让游客“不得不花”
 
传统观光模式已死,沉浸式体验与场景消费才是盈利引擎。成功项目通过精细化运营,将游客停留时间转化为消费机会。
 
乌镇:从古镇到文化消费综合体
 
戏剧节赋能:年投入超亿元的乌镇戏剧节,吸引孟京辉、赖声川等顶流导演,打造“文化朝圣地”标签。
 
场景化消费:木心美术馆门票、摇橹船下午茶、国风旅拍等衍生服务,使游客日均消费达600元,远超同类景区。
 
龙门石窟《无上龙门》:微改造引爆大流量
 
利用景区闲置建筑打造1000㎡球幕影院,以“全息天幕+机械装置”再现鱼跃龙门、神都洛阳盛景。开业即登顶洛阳娱乐榜TOP1,日均接待量超5000人,门票收入反哺文物保护,形成文化活化的闭环。
 
望仙谷:悬崖上的消费场景革命
 
江西灵山峡谷中的废矿区变身“仙侠世界”。通过悬壁民宿、汉服市集、非遗工坊等场景,客单价提升至300元以上,2023年营收破2亿元,验证了“场景即消费”的逻辑。
 
03
地产变现:文旅IP撬动土地价值跃升
 
当文化符号成为身份标签,文旅地产从卖房子升维至贩卖生活方式,催生十倍级溢价。
 
阿那亚:从烂尾楼到中产乌托邦的逆袭
 
艺术IP重塑价值:孤独图书馆(年点击8亿次)、沙丘美术馆、阿那亚礼堂等建筑IP,将秦皇岛黄金海岸的普通海景房升级为“精神栖息地”。
 
房价指数级增长:当地普通房价4000-5000元/㎡,阿那亚公寓售价2.5万/㎡,别墅超4万/㎡。民宿旺季价格3000元/晚,年销售额30亿+。
 
商业反哺模式:LV时装秀、虾米音乐节等活动吸引高端客群,形成“艺术-流量-地产-商业”四轮驱动。
 
成都融创文旅城:雪世界带动周边地价翻番
 
室内滑雪场年客流量200万人次,拉动周边住宅价格从8000元/㎡跃升至1.8万/㎡,印证“配套溢价”定律。
 
04
资本化退出:上市并购打开终极变现通道
 
成熟项目通过证券化或并购重组,将稳定现金流转化为资本收益,实现投资闭环。
 
祥源控股并购海昌海洋公园:山海联动的资本棋局
 
2025年6月,祥源以22.95亿港元战略控股海昌(02255.HK),整合“山岳+海洋”资源。
 
协同效应凸显:祥源旗下张家界、齐云山等10个5A景区与海昌的奥特曼IP、海洋馆轻资产模式互补,预计3年内管理规模破50亿元。
 
05
启示:四大路径如何选?关键在基因匹配
 
 
案例证明:阿那亚用艺术激活烂尾楼,龙门石窟以科技盘活旧场馆,祥源借并购整合产业链——没有无法变现的文旅资产,只有未被重构的商业模式。
 
文旅投资的终局不再是单一门票经济,而是流量、场景、土地、资本的四维变现。当项目成为城市流量入口、生活方式符号或资本稀缺标的,回收便水到渠成。

版权声明:劲旅网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遵循劲旅网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劲旅微信公众号

关注劲旅网微信公众号,与创新者同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