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老张聊文旅,作者:张君
在绍兴兰亭景区,学生们花8999元参与“流觞曲水”研学项目,却被告知“魏晋风雅体验”仅是坐在人工水渠旁背诵《兰亭集序》片段;北京某机构推出的“清北精英研学营”收费1.2万元,实际行程中清华大学仅剩校门口20分钟合影——这些荒诞场景,正是当下研学市场野蛮生长的真实写照。2024年,研学市场规模突破1791亿元,但光鲜数据背后,收割者的镰刀早已悄然挥动。
一、市场泡沫与收割者图谱
教培巨头某东方成立多家文旅公司,考研名师张某某推出8999元“苏州研学速成营”,某人工智能企业借AI概念收割6.5万学生……跨界资本的疯狂涌入,暴露出行业的致命逻辑:卖课、卖设备、卖经验才是真金白银,而实体研学项目注定九死一生。
1、课程贩子:深圳某机构推出“深港金融研学”线路,仅靠设计数字人AI剧本杀沙盘,单条路线销售额达1500万元,而实际执行外包给地接社,成本不足报价三成;
2、设备商人:合肥230家科创研学基地中,70%采购同一厂商的“虚拟数字人导览系统”,设备商毛利率高达58%,而基地因同质化竞争陷入价格战;
3、经验掮客:某北京策划公司以“研学转型顾问”名义,向县域文旅局收取80万元规划费,方案实为抄袭知名景区模板,却宣称“保证年客流量增长200%”。
二、低价陷阱与恶性循环
成都某机构推出“川西大熊猫科考营”,早鸟价8820元/人,实际行程中“科考”沦为投喂饲养员准备的竹笋,“专家讲解”由兼职大学生照念百度百科。更触目惊心的是山东某研学基地:为压缩成本,将原计划6天的“黄河文化研学”砍至3天,学生凌晨2点起床赶路,最终集体在博物馆睡倒被游客拍下。低价竞争催生的“快餐式研学”,正将行业拖入“低质—降价—更低质”的死循环。
三、课程空心化危机
故宫午门前,40名小学生手握研学机构发放的“任务卡”,内容竟是“数清台阶数量”“找到第五只屋脊兽”——这类伪课程设计,暴露了行业核心痛点:90%的研学产品仍停留在“旅行+作业”模式,教育价值不足普通夏令营的30%。即便如绍兴兰亭推出的拓碑、造纸等传统技艺体验,也因缺乏梯度课程设计,沦为“拍照打卡式手工课”,中学生与小学生使用同一套教案,知识增量几乎为零。
四、投机者的虚假繁荣
在行业混沌期,灰色利益链疯狂滋长:
1、证书黑市:980元包过的“研学导师证”支撑起庞大造假产业,某机构直言“题库与考试原题重合度90%”;
2、资质倒卖:教培机构支付1.98万元加盟费,即可挂靠旅行社牌照开展研学业务,规避20万元质保金监管;
3、数据造假:山西某基地将普通游客充作“研学人次”,虚报接待量骗取政府补贴,单个项目套取资金超200万元。
五、血色终局:谁在真正支付学费?
2024年北京某研学基地倒闭潮中,投资者李伟的遭遇极具代表性:投入800万元建设的“元宇宙科创营地”,因课程抄袭、设备故障频发,运营8个月即宣告破产,最终以废铁价出售VR设备;而曾为其提供“定制课程”的策划公司,早已通过卖课、卖方案获利300万元。这场狂欢中,真正被收割的不仅是家长的焦虑税,更是实体投资者的血肉本金。
当滨州王素先村凭借“摔泥巴”“编马扎”等乡土研学逆袭年收入700万元时,行业终于显露出一丝曙光:唯有回归教育本质,以课程深度取代概念炒作,用在地化创新替代资本流水线,才能避免沦为下一把镰刀下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