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老张聊文旅,作者:张君

经济下行与旅游市场的火爆看似矛盾,实则暗含深刻的社会心理与产业变革逻辑。2023年淄博烧烤、2024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爆火,以及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的盛行,无不印证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复杂动因。

一、消费降级驱动:从“高溢价”到“性价比”

经济下行重塑消费决策逻辑,游客更倾向于选择“低成本、高体验”的旅行方式。2023年“双十一”期间,飞猪平台“囤旅游”套餐成交额同比增长80%,酒店套餐售出近250万件,万达长白山、三亚酒店套餐预约率超3倍,印证了消费者对“低价锁定未来消费”的偏好。而“特种兵式旅游”更将性价比推向极致:大学生一天打卡8个景点、夜宿海底捞或火车站,日均花费不足百元,用“时间换金钱”实现高效探索。

低消费并非低质量。淄博凭借人均30元的烧烤套餐引爆流量,哈尔滨通过冻梨摆盘、人造月亮等免费体验打造“情绪价值”,两者均以“高性价比社交货币”成为现象级案例。

二、压力释放需求:从“物质消费”到“情绪疗愈”

经济下行加剧社会焦虑,旅游成为情绪出口。就业压力交织,催生了“情绪疗愈”热潮。2024年中秋假期国内出游人次达1.07亿,较2019年增长6.3%,其中县域景区占比超60%。年轻人通过“48小时跨省游”“火车硬座夜奔”等极限行程释放压力,社交媒体上#特种兵旅游#话题播放量破千万,穷游从“生存策略”升华为“精神治愈”。

三、文旅供给创新:从“重资产”到“轻运营”

面对消费降级,文旅产业以轻资产、强互动模式破局。青岛明月山海间不夜城免门票开放,通过沉浸式街区与民俗表演吸引1700万客流;南宁之夜融合东南亚文化元素,打造“免费打卡+二次消费”模式,成为区域性流量引擎。

开放式文旅街区与小微业态崛起。武汉“蒜鸟”主题快闪店日营业额破10万元,长春“这有山”商场以山体建筑+文化市集日均引流4万人次,证明“场景创新”比传统景区更具吸引力。

结语:狂欢背后的冷思考

经济下行期的旅游火爆,本质是消费理性与情绪需求的共振。然而,流量狂欢背后暗藏隐患:淄博烧烤降温后大量店铺闲置,云台山“妲己营销”遭舆论反噬,提示行业需平衡短期热度与长期价值。未来文旅的胜负手,在于能否将“穷游流量”转化为“品质留量”,正如《道德经》所言:“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唯有回归体验本质,方能穿越周期。

版权声明:劲旅网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遵循劲旅网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劲旅微信公众号

关注劲旅网微信公众号,与创新者同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