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丁说旅游,作者:丁盟
在当今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新疆凭借着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已然成为国内外众多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然而,新疆旅游却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旅长游短”,这严重制约着新疆旅游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发展迈进。以下试从剖析新疆旅游现状,构建逆向思维框架,规划实施路径,旨在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破解新疆旅游“旅长游短” 难题的立体化方案,助力新疆旅游产业腾飞。
一、新疆旅游发展现状的辩证思考
(一)地理特征与产业发展的双重制约
新疆,这片位于中国西北角的广袤土地,拥有166 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版图。天山山脉如一条气势磅礴的巨龙横贯全境,将新疆划分成风格迥异的南北两疆。北疆的阿尔泰山脉孕育了如喀纳斯湖这般神秘而壮美的自然景观,湖水在光影变幻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四周被茂密的森林和雄伟的雪山环绕,仿若置身于仙境;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无垠的沙海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其东西绵延达 1000 公里,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与壮观。然而,就是这种独特的 “大分散、小聚集” 地理格局,给新疆旅游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据统计,游客在新疆旅行过程中,常常有超过40% 的时间都消耗在了交通环节,大大压缩了实际游览的时间。以喀纳斯景区为例,当游客从内地出发时,先要历经大约5 小时的飞行(含转机),这中间还要忍受机场的拥挤、等待的煎熬以及转机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之后还得再经过 3 小时的公路接驳,舟车劳顿之后,真正用于游览喀纳斯湖美景的时间却只占行程总时长的 30%,这种时空错配的现象,让游客身心疲惫,游览兴致大打折扣。而且,这种交通耗时过长的问题还导致景区门票收入占比畸高,像喀纳斯景区门票收入占比竟高达 65%,而二次消费(如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严重不足。游客们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抵达景区后,匆忙游览,无暇在周边进行更多的消费活动,这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也不利于景区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此外,新疆地域辽阔,其 “大分散、小聚集” 的地理格局还使得旅游交通成本高昂,主要景区之间的平均距离超过 300 公里,游客在交通上的花费占旅游总预算的 40% - 50%。部分偏远景区路况较差,遇上下雨或暴雪等恶劣天气,道路通行难度增大,甚至中断,增加游客安全风险的同时,也限制了游客的活动范围和游览时间。
(二)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新疆旅游资源之丰富堪称一绝,其拥有全国68% 的世界级自然景观,从雄伟壮观的雪山冰川、广袤无垠的草原森林,到神秘莫测的沙漠戈壁、绚丽多彩的湖泊湿地,应有尽有;同时还有 47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音乐、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史诗等,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新疆各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髓。然而,2024 年旅游统计数据显示,游客在新疆的平均停留天数却仅为 5 天,与西藏的 6.2 天、云南的 7.5 天相比,差距明显。深入探究这一 “旅长游短” 现象背后,发现存在三个深层矛盾:
1. 空间尺度与时间预算的矛盾:新疆地域辽阔,典型的环线游,比如北疆的阿尔泰山环线、南疆的塔里木盆地环线等,日均车程都超过6 小时。游客千里迢迢来到新疆,希望能游览众多景点,但由于空间距离过大,时间大多都浪费在了路途上,与他们原本的旅游时间预算严重不符,导致游览体验大打折扣。
2. 景观分布与配套服务的矛盾:新疆景点分布较为分散,景区间平均间隔300 公里。在这漫长的旅途之间,配套服务设施却相对匮乏。据统计,目前新疆公路沿线每百公里平均仅有 2 - 3 个休息区,且多数休息区功能单一,仅能提供基本卫生间和简陋餐饮服务。住宿方面,部分景区周边酒店数量有限且价格较高,导致游客住宿选择困难,甚至无房可住,影响行程安排和旅游心情。
3. 文化深度与体验设计的矛盾:新疆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但目前旅游市场上75% 游客仅参与拍照打卡式游览。旅游企业缺乏对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和创新体验设计的能力,使其丰富文化资源未能充分转化为吸引游客长时间停留的旅游竞争力。如新疆47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产品中多为简单展示,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游客难以深入了解其背后文化价值和历史传承。
二、破解困局的逆向思维框架
(一)重构价值认知:从“景点旅游” 到 “场景旅游”
长期以来,传统旅游观念一直将景点视为旅游的核心目的,而旅途仅仅是到达景点的附属环节。然而,鉴于新疆独特的地理特征,这种观念在新疆旅游发展中受到了极大的局限。为此,亟须重构价值认知,倡导“从景点旅游到场景旅游” 转变,将 “旅途即风景”“新疆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理念具象化为可体验、可消费场景,让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都能感受新疆魅力与价值。
独库公路的成功实践提供了宝贵范例。独库公路北起新疆北部的独山子,南至库车市,全长561 公里,像一条巨龙穿梭在天山山脉中。通过精心打造 “百公里风景单元”,将沿途漫长车程转化为充满价值游览时段。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 公路景观化改造:在新疆主要旅游公路,如独库公路、伊昭公路等,每隔50 公里设置一个主题观景平台。依据当地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量身定制,如地质科普型观景平台,设立详细地质构造解说牌、展示当地岩石样本,向游客展示新疆独特地貌形成过程;民俗体验型观景平台,安排当地民族艺人进行歌舞表演、手工艺品制作展示等活动,让游客深入了解新疆各民族民俗文化。
2. 服务区功能升级:将传统服务区升级为“驿站综合体”,除具备加油、餐饮、卫生间等基本服务功能外,融入丰富文化元素和旅游服务功能。例如,设置非遗展示区,展示新疆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精美刺绣、独特乐器制作等,让游客在休息时领略新疆文化博大精深;配备 VR 导览设备,游客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提前了解即将到达景区景点,规划游览线路,还可身临其境感受一些难以亲临的自然奇观或历史场景。
3. 移动场景营造:研发并广泛应用“车窗 AR 导览系统”,借助增强现实技术,实时解析车窗外沿途地貌特征、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信息。游客坐在车内,通过车窗就能看到栩栩如生的虚拟画面和详细文字、语音解说,仿佛有专业导游全程陪同讲解,为旅途增添乐趣,使旅途中的每一刻都生动有趣、富有价值,人在车中,车在景中,景在心中。
(二)交通网络的价值再造
交通作为旅游生命线,在新疆旅游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政府在构建快速进出疆通道,加强航空、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进出疆的航班和列车班次,提高进出疆的交通效率,方便游客快速抵达新疆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投入。特别是在优化疆内交通网络 ,加快建设和完善疆内的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提高南北疆之间的交通便利性,缩短城市之间的通行时间上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升。为彻底扭转“旅长游短”困境,还需对新疆交通网络进行更深度重塑,构建 “三级交通旅游化体系”,充分挖掘交通网络旅游价值。
1. 干线动脉:对G217、G314 等贯穿新疆南北、连接主要城市的国道进行全方位升级,将其打造为景观廊道。在这些国道沿线,种植具有当地特色的观赏植物,设置大型景观雕塑和文化标识,营造地域特色视觉景观长廊。同时,优化道路弯道设计、拓宽路面,提升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让游客在长途驾驶中保持愉悦心情,尽情欣赏沿途美景。
2. 支线静脉:积极开发10 条各具特色的自驾线路,如塔莎古道文化线、伊昭公路生态线、独库公路探险线等。每条线路结合当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为自驾游客打造独一无二旅游体验。以塔莎古道文化线为例,途经多个历史悠久古村落,游客可沿古道漫步,欣赏古民居建筑、感受乡村生活,还能参观寺庙、古堡等历史文化遗迹,深入了解当地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
3. 微循环毛细血管:因地制宜培育N 个乡村旅游集散点,分布在新疆各乡村地区。这些集散点为游客提供便捷交通换乘服务,成为乡村旅游重要入口。游客可在集散点租用自行车、摩托车、观光车等交通工具,深入乡村腹地,体验采摘水果、放牧畜牧、手工艺制作等乡村特色活动,感受乡土气息和农耕文化。
(三)发挥旅游集散副中心作用
1. 喀什旅游集散副中心:喀什作为新疆南部的重要城市,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方面,完善喀什的交通网络,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连接,如开通喀什至周边城市的旅游专线巴士,方便游客往来。另一方面,整合喀什地区的旅游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如以喀什古城为核心,串联起周边的香妃墓、高台民居等景点,形成城市文化深度游线路;同时,结合当地民族风情,开发民俗体验游项目,让游客参与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品尝特色美食等活动,感受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
2. 伊犁旅游集散副中心:伊犁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如那拉提草原、喀拉峻草原等。加强伊犁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例如,在景区内增设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设施,同时建设更多的生态步道和观景平台,让游客能够更好地欣赏草原美景。此外,利用伊犁的自然优势,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如草原露营、徒步旅行、马术体验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 阿勒泰旅游集散副中心:阿勒泰地区拥有丰富的冬季旅游资源,如滑雪、冰雪旅游等。加大对阿勒泰滑雪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国际一流的滑雪场,吸引更多的滑雪爱好者前来。同时,挖掘阿勒泰地区的冬季民俗文化,举办冰雪节、驯鹿节等活动,让游客在享受冰雪运动的同时,感受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此外,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推出跨区域的旅游产品,如阿勒泰- 喀纳斯冬季冰雪游线路,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三、实施路径与创新模式
(一)时空重构策略
1. 环线优化:对新疆现有漫长而单一的7 日大环线进行科学拆解,设计 N 个 “96 小时微循环” 环线,每个微循环围绕特定主题和特色景区展开,让游客在较短时间内深度体验新疆旅游精华。
- 北疆生态环线(乌鲁木齐- 可可托海 - 喀纳斯,全程约1000km):以北疆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卖点。游客从乌鲁木齐出发,抵达可可托海景区,欣赏国家地质公园壮观海相沉积地层、奇特矿脉和晶莹矿石;然后前往喀纳斯景区,领略湖光山色、高山草原及图瓦人村落独特风情。沿途穿越森林、草原和峡谷,游客可近距离接触大自然,体验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果。
- 中疆文化环线(吐鲁番- 库车 - 喀什,全程约1200km):以中疆地区悠久历史文化为主线,串联吐鲁番、库车、喀什等历史文化名城。在吐鲁番,游览葡萄沟、交河故城,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繁荣景象和独特绿洲文化;库车的克孜尔千佛洞、库车王府展示佛教文化传播融合及古龟兹国辉煌历史;喀什古城充满中亚、西亚风情,游客漫步古巷,感受维吾尔族传统文化魅力,欣赏古老建筑艺术和精湛手工艺品。
- 南疆风情环线(和田- 阿克苏 - 库尔勒,全程约900km):突出南疆民族风情特色,连接和田、阿克苏、库尔勒等地。游客可欣赏热情奔放的维吾尔族歌舞表演,品尝香甜可口的特色瓜果和美食,参与民族节庆活动,深入了解南疆各民族生活方式、婚丧嫁娶习俗等,感受多元民族文化交融与和谐。
- 伊犁草原环线(乌鲁木齐- 伊宁 - 那拉提 - 巴音布鲁克 - 独山子,全程约 1400km):以广袤无垠的草原风光和浓郁的哈萨克族风情为特色。游客从乌鲁木齐出发,沿途欣赏天山山脉的壮美景色,抵达伊宁市后,可游览六星街,感受异域风情。
2. 时刻价值化:充分挖掘不同时间段旅游价值,开发“夜穿沙漠”“星空专列” 等独具特色的时空转换产品。“夜穿沙漠” 项目中,游客在专业向导带领下,乘坐特制越野车或骆驼,夜间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在沙漠中,欣赏璀璨星空,体验沙漠昼夜温差变化带来的独特感受,还可参与沙漠露营、篝火晚会等活动,感受沙漠探险刺激与浪漫。“星空专列” 则将旅游专列与星空观测相结合,在专列顶部设置透明观景舱,沿途选择在光污染较少地区停留,让游客在舒适环境中欣赏浩瀚宇宙中的璀璨星空,为游客带来全新旅游体验,让原本平凡旅途时刻变得珍贵而难忘。
(二)产业融合创新
1. 交通 + 文旅:在新疆重点旅游线路,如前往喀什、和田等地区的线路上,投放经过特殊设计的“流动博物馆” 大巴。大巴内部设置民族乐器体验区,配备冬不拉、热瓦普等各类新疆传统乐器,游客可在乘坐过程中亲手弹奏,感受乐器独特音色和魅力;同时设有手工艺制作坊,游客在专业工匠指导下,学习制作地毯、刺绣、陶艺等手工艺品,深入了解新疆传统手工艺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使旅途成为生动文化体验之旅。
2. 服务区经济:积极试点“服务区 +” 模式,在服务区引入房车营地、农产品展销中心等多种业态。房车营地为自驾游客提供便捷休息和露营场所,配备完善的水电、淋浴设施以及露营装备租赁服务等,让游客在服务区享受舒适住宿体验;农产品展销中心汇聚新疆各地特色农产品,如阿克苏苹果、吐鲁番葡萄干、和田玉枣等,游客在休息之余可购买新鲜、地道农产品,将新疆美味带给亲朋好友,同时为当地农民提供农产品销售新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3. 数字赋能:大力开发“丝路 e 游” APP,整合新疆丰富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数字化旅游服务。在行程智能规划方面,APP 根据游客偏好、时间、预算等因素,自动生成个性化旅游线路和行程安排,并能实时调整和优化;AR 实景导航功能通过手机摄像头将虚拟导航信息与真实场景相结合,为游客提供直观、准确导航指引;在线文化解说功能涵盖新疆众多景点、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内容,由专业讲解员录制,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随时收听详细、生动解说,深入了解景点背后故事和文化内涵,极大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和文化素养。
(三)服务质量提升工程
1. 实施“千里驿站” 计划:可策划3 年内建成若干个标准化旅游厕所和若干个新能源充电站。旅游厕所按国家旅游局高标准建设,注重卫生条件提升,充分考虑游客使用便利性和舒适性,融入当地文化元素,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新能源充电站布局依据新疆主要旅游线路和景区分布情况,合理规划选址,确保新能源汽车及时补充能源,解决游客 “里程焦虑” 问题,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旅途环境。
2. 培育 “公路管家” 服务:按每100 公里配备一组专业救援+ 导游复合型服务团队的标准,在新疆主要旅游公路沿线建立“公路管家” 服务体系。这些服务团队成员经严格培训和选拔,具备专业汽车救援技能、丰富旅游知识和良好沟通能力。旅途中,他们为游客提供及时车辆救援服务,解决行车中各种车辆故障问题;还能提供专业导游讲解服务,介绍沿途景点风光、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知识,解答游客疑问,让游客在新疆的旅行更安全、舒适、愉快。
3. 开发 “旅途美食地图”:精心认证N家公路沿线特色餐饮店,涵盖新疆各地特色美食,从北疆烤全羊、手抓肉到南疆烤包子、馕坑肉,从伊犁那仁到吐鲁番葡萄干、哈密瓜等应有尽有。同时为每家餐饮店制定标准化服务流程,从食材采购、菜品制作到餐厅环境卫生、服务人员礼仪等方面严格规范,确保游客品尝到正宗、美味、安全的新疆特色美食,享受优质、贴心餐饮服务。通过“旅途美食地图” 推广,游客轻松找到沿途特色餐饮店,品味舌尖上的新疆,进一步丰富旅途体验和享受。
四、长效机制与保障体系
(一)政策创新
1. 推行 “旅游交通用地” 专项政策:鉴于旅游交通设施对新疆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政府制定并推行“旅游交通用地” 专项政策,允许公路沿线 5 公里范围内合理开发文旅设施,如观景台、服务区、旅游厕所、停车场、房车营地等。这一政策有效解决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土地瓶颈问题,为旅游交通网络完善提供土地保障,促进旅游与交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2. 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新疆地域辽阔,旅游线路常跨越多个地州市、景区管理部门。为确保北疆、南疆旅游环线服务标准统一,建立高效跨区域协调机制至关重要。政府牵头成立跨区域旅游协调机构,加强各地区在旅游规划、项目建设、市场监管、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沟通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通过制定统一服务标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联合推广旅游产品等措施,提升新疆旅游整体形象和品质,为游客提供无缝对接旅游体验。
(二)投资模式
1. 设立 50 亿旅游交通发展基金:为解决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政府整合各方资源,设立规模为50 亿的旅游交通发展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公路景观化改造、服务区升级、特色自驾线路开发、乡村旅游集散点建设等旅游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方式,采用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新疆旅游交通建设,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高项目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2. 试点 “路权经营” 制度:在保证公共服务属性的前提下,试点推行“路权经营” 制度,允许企业通过冠名赞助方式参与观景平台建设。企业对具有独特景观价值的观景平台冠名,如 “[企业名称] 天山观景台”,获一定期限经营权和广告权。企业可在观景平台上开设特色商店、咖啡馆、纪念品店等商业设施,开展旅游经营活动,获取经济收益。这种模式缓解政府和景区建设资金压力,通过企业市场化运营,提升观景平台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消费选择,实现政府、企业、游客多方共赢。
(三)人才培育
1. 开设 “旅游交通服务”专业方向:在新疆职业院校,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等,开设“旅游交通服务” 专业方向。该专业围绕旅游交通服务需求,设置涵盖交通规划、旅游管理、导游服务、外语交流、市场营销等多方面课程体系,培养既懂交通运营管理又具备旅游服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模式,学生在校内模拟实训基地和校外旅游交通企业实习基地实践锻炼,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需求、投身新疆旅游交通服务行业奠定基础。
2. 实施 “万名司机讲新疆” 培训计划:针对新疆庞大客运驾驶员队伍,实施“万名司机讲新疆” 培训计划。通过组织专业培训课程和讲座,对客运驾驶员进行系统旅游知识培训,包括新疆历史文化、自然地理、民俗风情、景区景点介绍、导游技巧、服务礼仪等内容。培训结束后,驾驶员获培训证书,以文化使者身份,在日常驾驶服务中向游客介绍新疆风土人情,解答疑问,提供沿途导游讲解服务,将旅游服务延伸到交通环节,提升游客旅途体验感和满意度,同时为新疆旅游培养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贴近游客的民间宣传队伍,推动新疆旅游发展。
五、成效预期与价值延伸
通过持续三年的系统实施上述立体化解决方案,预计可以取得以下显着成效:
1. 游客日均有效游览时间大幅提升:从目前的5 小时延长至 7 小时,这意味着游客有更多时间深入景区,充分欣赏自然风光、体验文化活动、参与娱乐项目等,极大丰富旅游体验,提高旅游品质,使游客更充分领略新疆魅力。
2. 过夜游客比例显着提高:从原有的35% 增加至 60%。这一变化延长游客在新疆停留时间,带动当地住宿、餐饮、购物、夜间娱乐等产业繁荣发展,为新疆旅游产业创造更多经济收益,促进旅游产业链延伸完善,同时为沿线城乡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 旅游产业综合收入突破 4000 亿元大关:在游客停留时间延长、旅游体验提升、消费项目增加等因素推动下,新疆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充分释放,旅游产业综合收入有望突破4000 亿元,成为新疆经济增长新引擎,为新疆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4. 沿线农牧民旅游从业率大幅上升:沿线农牧民参与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激发,通过从事旅游服务、经营民宿、销售农产品、参与文化旅游活动等方式,农牧民旅游从业率从目前较低水平提升至28%。这将有效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缩小城乡差距,使农牧民更积极主动参与旅游产业建设,为新疆旅游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实现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良性互动。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将彻底突破传统景区思维束缚,把新疆全域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可回味的流动场景。从宏观层面看,这一创新模式使新疆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更合理,资源配置更高效,旅游产品供给更丰富多样,市场竞争力显着增强。
在全球旅游产业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为边疆地区旅游发展开辟全新创新发展道路,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可借鉴、可复制范例,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最终,随着这一方案的落地生根,新疆旅游将实现从“路过新疆” 到 “生活在新疆” 的质变升华。游客不再仅仅是匆匆过客,而是能真正融入新疆自然与文化之中,深入体验当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情感脉络,在每公里旅程中发现新惊喜、收获新感动,让旅途每一刻都成为难忘回忆和价值增长点。新疆文旅将在这一创新发展征程中,绽放更绚烂光彩,成为全球旅游爱好者心中的璀璨明珠。
作者:丁盟 (新疆自治区文旅发展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