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老张聊文旅,作者:张君
“十四五”期间,山东省提出文化旅游事业“两大基地引领、两极六带支撑”的发展格局,打造出了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新优势。为此,笔者长期探索,结合山东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实际,提出构建“大泰山国际文化旅游生态圈”,目的打造以山东为核心的大泰山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01
新时代山东文旅发展的战略重构
新时代山东文旅发展的战略重构
1、新时期文旅发展的战略诉求
打造大泰山国际文化旅游生态圈是新形势下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行动,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
生态文明时代,数字化和科技化的文旅新质生产力引领下,随着高铁网络完善与自驾游普及,传统点状开发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更无法满足民族复兴的需求。全域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要求构建更具兼容性的空间载体。大泰山国际文化旅游生态圈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思考。
2、打造大泰山国际文化旅游生态圈是区域协作发展的现实需要
大泰山国际文化旅游生态圈是落实习总书记对文旅的新思想,践行生态文明新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再弘扬,生态文明再创新的生动实践,也是不断践行两山理论,践行生态文明的现实样板,通过重整大泰山文旅发展格局,业态产品形象再创新,扭转区域竞合格局的过境通道危机,最终构建“大泰山国际文化旅游生态圈”国际旅游目的地集群,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3、大泰山国际文化旅游生态圈区域协作发展具有现实基础
泰山双世遗与周边景区在自然和文化景观方面存在差异性,泰山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也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区域协作之前已有合作基础,山水圣人黄金旅游线路,在营销互推、客源互送等方面的合作逐步做深做实。
大泰山文化旅游生态圈也是国内区域协作发展的再升级再创新,借鉴大黄山生态旅游经济圈的经验,通过双世遗泰山联动周边景区构建大泰山文化旅游生态圈,是实现区域协作发展,区域品牌提升、区域产业聚集,是区域协作发展的又一典范。
02
大泰山文化旅游生态圈的内涵解析
“大泰山国际文化旅游生态圈”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层级的文化旅游生态圈,每个层级分别形成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三维度的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系统。
(一)国内大泰山文化旅游生态圈的地理空间界定
1、核心区域
泰安市辖区(泰山区、岱岳区、东平县、新泰市、宁阳市、肥城市)、以及济南(长清区、章丘区、莱芜区等)、济宁(曲阜等)。
2、扩展区域
华北平原地区:北京、天津、河北省(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山东省(德州、滨州、东营、淄博、潍坊、烟台、威海、聊城、青岛、菏泽、济宁、枣庄、临沂、日照等)、河南省(焦作、洛阳、开封、商丘、许昌、平顶山、周口、驻马店等)、安徽省(淮北、亳州、宿州、阜阳等)、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等)。
3、辐射区域
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等
(二)国际大泰山文化旅游生态圈的地理空间界定
1、核心区域
日本、韩国
2、拓展区域
东南亚
3、辐射区域
欧洲、美国等
(三)文化价值
1、核心价值内涵:国家象征、精神家园
泰山是华夏统一、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的象征,历史上帝王封禅泰山几十个国家使节均来见证,是国家举办最高典礼的地方,体现了“泰山安则天下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突出了泰山是国家最重要的象征,也才有“重于泰山”之说。泰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象征与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大泰山继续成为山岳旗帜、国家象征、精神家园。
2、全球话语权:重构东方文明话语权
泰山文化价值体系涵盖自然崇拜、帝王封禅、儒释道融合、民俗信仰等多元维度。泰山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其巍峨雄浑的山体与五千年文明积淀共同铸就了东方"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天人合一是东方文化的价值核心,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世界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巨大价值。
推动泰山文化从“区域符号”向“世界话语”升级,打破文化符号的"殖民化",重构东方文明话语权。大泰山国际文化旅游生态圈可构建"儒释道生态观"的现代实践范式——用"封禅仪式"重构生态敬畏,让生态治理回归文化本源。
3、凝聚共识:实现最全面的社会动员
通过大泰山品牌实现区域资源整合,形成大泰山文化旅游品牌共识,形成有机融合的生命共同体,统一共识,完成国家一统;当下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潮流涌动,国学西学、中西方价值观面临激烈竞争与碰撞,利用大泰山品牌从国人内心深处唤醒民族的共同记忆,彰显着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由之前的“外求”转向“内求”,实现民族认同感,民众意识的觉醒。国家通过对大泰山文化、价值观的整合,实现最全面的社会动员。
形成大泰山,与母亲河黄河、至圣孔子一道,支撑大文旅、大山东,对我国南北西东的融合发展是重大利好和贡献,对东亚区域发展也是重要影响,对国家冲破断链、围堵等威胁是重大贡献。
03
大泰山国际文化旅游生态圈的战略定位
大泰山国际文化旅游生态圈的战略定位
1、核心枢纽
泰山是山东文旅的“顶流IP”,其生态圈建设可串联济南、曲阜、淄博等地的文旅资源,形成“山水圣人”黄金旅游线(国山泰山、济南泉城、曲阜孔子)的核心枢纽。2024年泰山游客量突破806.3万人次,经济辐射效应显着,带动泰安旅游收入超900亿元,成为全省文旅经济的增长极。
2、生态屏障
泰山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华北平原与鲁中丘陵交汇地带的生态脊梁。泰山在固碳释氧、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有效拦截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立体化的生态屏障功能,使得泰山成为维系华北平原生态安全的重要节点。
3、产业纽带
大泰山联动运河、齐长城两大产业带,联通济南青岛两极,衔接京沪二线重要城市。
04
大泰山文化旅游生态圈的关键突破方向
大泰山文化旅游生态圈的关键突破方向
1、创新发展理念思路,实现大泰山文旅经济全面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旅游+,+旅游,按照“国际标准、中国定位、泰山特色”的目标定位,围绕将大泰山地区建设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高地、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依据“点上重点突破,线上主题突出,面上联动发展”的“重点切入、以点穿线、以线带面”的空间发展模式并遵循时间演进的原则,核心引爆,产业构建,涟漪推进,以促进大泰山文旅经济全面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2、构建世界级旅游景区集群(5A+国家级品牌)
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泰山在文化方面独树一帜,自然景观独特。在中国名山中享有特殊地位。因此大泰山有能力,有责任勇挑大梁,构建生态文明和传统优秀文化融合示范区、世界级旅游景区,引领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集群发展。
大泰山国际文化旅游生态圈要以建设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为目标。面向国际、优中选优,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梯次培育、有序推进,突出重点景区(度假区)、重点城市(镇)、重点线路、重点要素、重点领域,隆起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旅游品牌,通过线路联动其他地方,带动全省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例如,安徽省整合黄山、池州、安庆、宣城四市共同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就是突出重点区域的典型案例。
3、构建以泰山为核心的大泰山风景道网络体系
谋划大泰山世界遗产风景道,通过风景道,把泰山、曲阜、济南这些区域的重点景区串连起来,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形成以大泰山为核心的、更大范围的宏观布局。
泰山作为龙头核心,当仁不让,也责无旁贷,作为山东旅游枢纽、京沪战略通道的泰山交通区位得天独厚,高铁、高速通畅,与国内80%以上的大中城市都形成了七小时旅游经济圈,具有天然的区域集散优势。
以泰山双世遗为中心龙头,系统规划大泰山风景道网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风景道视域范围内的廊道风景。以大泰山风景道建设为契机,打破区域壁垒,建立区域的共建、共享合作网络。
充分发挥泰山双世遗的品牌效应和龙头带动作用,以“世界遗产,泰山连接”为指引,进一步整合提升风景道为脉络的线性和区域性资源,串联带动周边协作发展,最终形成“中心开花,周边联动”的大泰山文化旅游生态圈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4、创新推进环泰山文旅发展带,提升“大泰山”文化生态旅游圈的发展动能
突破长期以来以泰山景区为绝对核心的发展模式,跳出“依赖名山,消耗名山”的发展路径,拉大泰山旅游空间发展格局。
能够做优做新泰山生态、文化等传统经典旅游产品,培育发展研学、茶旅、康养、体育等新业态产品,实现生态价值的绿色转换。同时,文旅经济涉及面广、对相关产业带动性强,可进一步聚焦周边区域茶、水等最具优势、最有基础的优势产业,促进文旅与一二三产双向融合发展,实现区域共同富裕。
针对游客的消费结构,消费行为等需求端的变化,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大泰山”打造成文旅产业融合国家级创新示范性带,乡村振兴带。利用泰山双世遗的品牌影响力,跳出泰山,构建以泰山为龙头,强化“泰山”世界级旅游精品建设,推出一批在海内外影响大、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旅游区(点)及旅游线路,在更高视角,更高格局下实现大泰山、大遗产、大文旅、大旅游、大产业的突破发展。
5、坚持市场导向,推动“文旅+”“+文旅”业态融合突破
打造一流的产品服务新体系,变资源导向为市场导向,在大泰山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坚持多元投资和业态融合导向,激发市场活力。推出一批有市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支撑项目和品牌活动;以产业融合为重点,推进文旅产业品质提升。更加注重消费场景和文娱体验的打造,培育文旅、茶旅、康旅、体旅等融合发展新产品。
一是推进文旅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及“让文化发展得更好,让旅游发展得更好,让文旅融合发展得更好”的基本原则,以泰山封禅文化、石敢当文化等优势文化资源为核心,推动历史人文资源的旅游功能转化和旅游资源的历史人文品位提升。
二是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深度挖掘泰山茶文化这一泰山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资源,加快推动“大泰山”茶产业等优势绿色产业发展,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强化文化创意,打造一批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鼓励龙头茶企发展茶旅融合高端茶韵民宿,让泰山成为游客洗涤心灵、放空自我的向往之地,打响“茶乡疗愈”品牌。推动一批产业基础好、转型意愿强的茶庄园与旅游深度结合,培育集观光、研学、休闲为一体的茶旅综合体。
三是推进康旅融合,实施康养旅居提质行动。我国有望在2035年前成为世界最大的康养经济体,康养产业未来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利用泰山这个金字招牌,负氧离子高的森林气候优势, 融入低碳旅游理念,重点发展山地自然静修、高端度假、生态休闲等康养产品,推出一批医美、健康食疗、漫道休闲、森林康养主题线路。
推出一批疗休养基地,对接工会组织、术后疗养机构,强化中医药养生等康养产品营销,拓展企业团建年会、职工疗休养、康复理疗客源市场,建设国家职工疗休养基地。推行大泰山职工康养卡,推动旅游与工会疗养、健康医疗、养老养生等深度融合,策划“漫生活”森林步道休闲线路,推动健康养生和旅游产品提质升级。推动康养旅游配套服务升级,推动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
四是实施研学旅游突破行动。依托泰山文化、石敢当等独具特色的人文优势,编制高品质的研学课程,开发研学旅游产品,构建全域研学游线和全域旅游大讲堂研学机制,打造全国首个全域学堂研学产品工程。
推出“大泰山文化研学之路”“世界地质公园探秘游、科考游”。积极建设泰山国家研学营地,串联泰山及周边县(市、区)文旅资源,形成泰山文化、孔子文化、茶文化等多样的研学目的地体系,推动泰安市成为“国家营地?全域学堂”创新目的地。
五是推进体旅融合。打造几个世界级山地运动知名赛事,在泰山国际登山节的基础上,开展世界最美马拉松赛事、大泰山超级山径赛、国际自行车骑游大会、国际古道越野赛等国际国家级赛事,扩大赛事旅游影响力,形成森林体育赛事品牌。培育“赛事经济”,打造“体旅+”新业态。
对标近几年爆火出圈的“村BA”、“村超”,组织开展“大泰山跑马”“村跑积分赛”等一批泰山户外品牌赛事,打造全国“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
六是持续发展夜间经济。夜消费+文旅。重点发展特色餐饮、文化休闲、观光游憩、演艺体验、购物娱乐等项目,依托“封禅大典”等夜间文旅重点项目全面带动夜间旅游经济,刺激夜间消费。进一步探索“夜间区长”和“夜间首席执行官”制度,推出创新夜间经济新举措。
6、加强省会建设,成为泰山林中城市
加强省会建设,突出济南作为“大泰山城市”的属性与形象。济南是中国唯一一座坐拥泰山、黄河、泉城的城市,但其“泰山城市”的形象严重不足,济南人习惯上把其南部的泰山山脉不称泰山,而称“南部山区”,实乃舍大取小。从地学来讲,没有泰山就没有济南泉城,泰山是济南的南天一柱,定海神针。济南若以泰山为“案山”,伏案其上,其胸怀眼界自然宽阔,气魄自然宏大,一流城市、一线城市之期望才有可能逐步落地,济南需要泰山之“势”的襄助。为此,迫切需要突出济南的大泰山城市属性,当济南全面参与大泰山文旅时,才能真正做出“大泰山”文章,也能带动茶道圣地、禅宗祖庭灵岩寺,带动泰山山区及周边,实现环泰山山水休闲度假,带动乡村振兴,扩大济南的辐射影响力,进而辐射曲阜,振兴老山水圣人线,从而带动全省文旅乃至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
7、业态融合示范
- 联合创建5个国家级AAAAA景区
- 创建5个国家研学旅行基地
- 打造10个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 发展10个低空旅游试验区
- 培育20个生态旅居康养度假小镇
- 打造30个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 开发100个景区化村庄
- 构建大泰山农业品牌:泰山有品、泰山好品、泰山农品等
05
大泰山文化旅游生态圈的实施保障体系
大泰山文化旅游生态圈的实施保障体系
1、体制机制创新
(1)成立跨区域协调办公室(该战略提高至省级战略可以组建协调性办公室)。
强化顶层设计,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成立跨区域文化旅游协调委员会,统筹规划审批与利益分配;推行“文旅+考核”制度,将生态圈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成立“大泰山文旅协调委员会”,统筹济南、泰安、曲阜三地规划审批,利益分配采用“流量分成+税收共享”模式。
(2)体制机制再优化,进一步推动“大泰山”文旅发展
以平台思维为引领,推动运营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加大周边省市联盟合作力度,持续深化济泰曲城市协作,落实并推动联动营销协作方案进一步深入,推动游客互送、资源互享、补贴互补。实现景区门票互免、官方宣传渠道互推和职工疗休养互送。
积极与青岛等省内外城市开展“山海协作”,组建山海旅游联盟,推出山海行摄之旅等山海旅游线路,全面贯通省内外旅游市场。
2、市场主体培育
(1)培育本土龙头市场性企业。资本引入、小微扶持,设立20亿元文旅创投基金,孵化“泰山+”创业项目200个。
(2)培育壮大文旅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性企业发展。
(3)推进文旅企业的混改,激发市场活力。
(4)引进全国旅游企业二十强、头部酒店民宿品牌等战略投资者。
3、品牌营销升级
省市联动、区域联合、政企联手,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带动力,持续扩大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实施品牌突围行动。全面推动“与未来握手,泰山王者归来”行动,加强“大泰山”避暑、研学、体育赛事、节事旅游等新兴业态布局,积极拓展市场和社会影响力,与专业机构联合举办国际性、全国性活动,多渠道打造品牌爆点宣传事件,高层次形成正能力社会热点,丰富泰山历史文化内涵,多维度提升品牌价值。
包含不局限于以下品牌营销措施,具体需把握市场规律,围绕游客需求,实现IP亮点打造、热点带动消费,激发文旅市场新动能:
(1)主推"中华泰山·国泰民安"形象。
(2)举办泰山国际山地旅游节。
(3)举行大泰山世界生态文明永久大会(永久会址)等。
4、强化要素保障,积蓄产业发展动能
(1)政策扶持更有力度,加强市场主体奖励政策
制定出台研学旅行、康养度假、会议会展等专项政策,按引客引流成效给予奖励扶持;鼓励县(市、区)进行政策配套,实现市、县两级政策叠加效应,有效激发企业拓展市场积极性。
(2)突破点式供地,形成山东省点式供地的样板
认真借鉴浙江等省的成功经验,积极研究探索“点状供地”模式,根据规划用地性质和土地用途灵活点状供应开发建设,解决用地难的问题。探索建立文化和旅游类重大项目在用地支持保障方面专门推进机制,丰富旅游供地渠道。
(3)加强金融支持,鼓励引导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通过向上争取一部分、市级列支一部分和各区市统筹一部分的思路,建立文旅产业发展基金,发挥政府文旅产业基金的杠杆撬动引导作用,着重围绕文旅产业招商引资奖励、重点文旅产业项目建设、精品旅游培育、中小市场经营主体扶持、文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型活动举办、非遗文创和旅游商品设计、智慧旅游建设等方面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引导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组建综合性投融资平台,设立金融担保、风险投资等融资机构,为文化和旅游发展融通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文旅领域重大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等,优先列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项目。
(4)引育并举,加强人才保障
实施文旅产业经济人才提升工程,着力培养产学融通、精理论、懂实践、会管理的文旅复合型人才。加大文旅产业带头人培养,大力引进境内外的优秀文旅人才。建设文旅经济智库和研究机构,强化战略执行的智力支撑,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和“文旅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06
发展预期
发展预期
1、发展预期
通过5年建设,力争实现:
(1)年接待游客综合突破1.5亿人次。(2024年泰山游客接待量突破86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2)文旅产业及相关产业GDP占比超15%。(2024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超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12%,文旅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7%左右。)
直接收益:预计2030年游客量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00亿元,带动就业30万人,推动泰安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型。
产业溢出:文旅衍生品产值达300亿元,康养、体育等关联产业占比提升至40%。
本文系统论证了大泰山国际文化旅游生态圈建设的必要性及实施路径,既立足现实基础,又着眼长远发展,为山东省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战略参考。先期,可在泰安区域深入探索实施,后续需深化专项规划编制,上升到省部级战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推动这一重大战略构想落地实施。
(注:文化旅游生态圈是以文化价值为核心,通过整合自然生态、历史遗产、现代产业、社区参与等多维要素,形成的自循环、自进化、自增值的共生系统。其本质是用生态思维重构文旅产业逻辑,超越传统“景点开发”模式,在文化保护、经济收益、生态可持续之间建立动态平衡。)
致谢:感谢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分会副会长、泰山学院原副校长王雷亭教授参与讨论并提出宝贵意见。
版权声明:劲旅网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遵循劲旅网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