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易水文旅,作者:公孙遥,周易水

日前,美国蓝色起源公司的太空旅游火箭,搭载包括流行女歌手、电视主持人在内的6名女性,将其送入海拔100公里以上的太空,引发广泛关注。

来一场太空旅游,越来越接近普通人。回望历史,2001年,美国商人丹尼斯?蒂托成为全球首位自费太空游客,自费2000万美元参观国际空间站。此后,更多游客得以踏足国际空间站。

那么,中国商业化的太空旅游,离我们还有多远?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电力专家李立浧与中国一家商业载人航天科技企业完成签约,成为中国首位报名太空旅游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4年10月,一款名为“亚轨道飞船体验服务太空舱2027年首飞”的商品在某电商平台上架,并在一个电商直播间里以100万元的价格售卖,一共两个名额,预售价5万元。很快,这两个名额都被下单拍走。

也就是说,普通人只要花100万,接受一些专业训练,就可以坐上国产飞船飞出大气层,体验失重感觉,俯瞰地球弧线。

事实上,2024年4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就表示,我国将抓紧研究推动太空游客参与空间站飞行。

2022年,“长征十一号”火箭首任总指挥杨毅强受访时表示,2025年中国有望开启太空旅行,票价约200万到300万元人民币。杨毅强还表示,付费游客只需要参加短期的航天飞行培训,就可以参与飞行,每次可搭乘7名游客,发射至距地面100多公里的临近空间,停留一小段时间体验太空之后,即可飞回地球。

曾经,有位旅游官员写的一句歌词“游遍月球游星球”,看来不再是梦。

太空旅游,离中国的中高净值人群越来越近了,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商业航天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旅游时代。

2010年以前,我国的航天任务主要是由国家主导,民营企业较少参与;自2014年起,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商业航天,国家发改委2016年进一步将商业航天纳入“十三五”规划。此后,商业航天企业开始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且出现了第一梯队。

一般来说,太空旅行主要分为亚轨道飞行和轨道飞行。轨道飞行算是真正的太空飞行,可以把游客直接送到太空或空间站,游客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更长、体验更惊艳。

相对而言,亚轨道飞行的技术难度以及成本更低,就是指在100公里左右或者100公里以下的太空边缘进行的飞行。中国可以先从这个做起,就像当年出国游从“新马泰”开始一样。

目前,中国逐渐掌握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一些民营航天企业削尖脑袋正在开发亚轨道飞行器,2026—2030年间实现短途(10分钟左右失重体验)亚轨道太空旅游,在技术操作层面可能性是较大的。当然,还需要综合考虑成本、市场、时代环境等因素。

现在,旅游企业敢接触这个市场吗?头部旅企敢及早尝试布局吗?

2013年,国内一家高端旅游企业“探索旅行”就与美国美国太空旅行公司SXC正式签约,试图将私人太空旅行项目引入了中国市场,面向中国用户接受预订,最早2014年即可上太空。后来因种种原因,没有了下文。

曾经的旅游人那么豪情万丈,特点之一就是喜欢“仰望星空”。当年OTA打起仗来,贼喜欢谈梦想、聊情怀、画大饼,一言不和就写抒情小作文,动人的商业故事满天飞。浮夸是浮夸了点。但现在为几两碎银操碎了心,基本都没了当年做梦的锐气,就一定是“脚踏实地”吗?

版权声明:劲旅网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遵循劲旅网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劲旅微信公众号

关注劲旅网微信公众号,与创新者同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