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易水文旅,作者:胡介报
在宋庄的发展历程上,我们做了自己能做的,也努力把事情干成、干好,最终没有辜负上下的期待和信任,也就不负此生了。
在这个过程中,宋庄的文旅产业有了一些成绩,也形成一些经验模式。回眸,就是为了更好地戮力前行。
一个历史机缘:同道者同行
20多年间,宋庄从传统落后的农业镇发展到如今的“中国宋庄”世界文化艺术产业名镇,走过了一条艰辛且光辉的创业路。
在打造“中国宋庄”文化艺术名镇的过程中,我总结,成事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发展的眼光,对行业趋势做出研判,摸得准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得住大方向。二是讲方法,方法用对了工作就有抓手,就可以推进。三是坚持,要做好长期性的一件事,得克服中间的各种困难,坚持不懈、一往无前。四是用好“人才”,从古至今,凡成就了一番事业,核心点从来都是人才,发展什么产业就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特别是宋庄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更是需要集聚文化艺术领域的大批优秀人才。五是秉持“共享”理念,做成一件事,不是只成就一个人,而是成就一群人甚至盘活一个地区,要把先进理念、优质资源和发展成果向社会共享。
20世纪90年代,大批艺术家从全国各地奔向圆明园,聚居在福缘门村一带。后来,圆明园因各种原因清理了这批人,那里的艺术家们便又开始找寻新的“乌托邦”——一个温暖、安静、包容、租金低廉又有利于创作的环境。于是,他们发现了宋庄,到2004已经自发聚集了300多人。
2004年2月,春节一过,我就到宋庄镇任党委书记,上任之后就开始思考宋庄的发展问题。于是,我就开始搞调研,梳理宋庄到底有什么样的资源,适合什么样的发展路子。当时摆在宋庄面前的资源基本上有4块——发展临空经济、农业经济、温泉康养产业、工业产业。
看似选择很多、道路就在眼前,但在经过深入调研后,发现一条也不能走。虽然没有结果,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宋庄还有一批“文艺人”资源可以利用。
北京的定位是政治文化中心,文化产业的前景一定是光明的。调研中发现,虽然这些零散租住而来的艺术家还没有跟产业挂钩,但把他们作为核心要素来“引爆”,在宋庄发展艺术经济、文化产业,是存在合理性和可行性的。
有句名言说,当你排除了一切不可能的情况,剩下的不论多难以置信,那都是事实真相。
不过,宋庄这样一个大农村突然转型艺术聚落,跨度之大,放到现在也是难以想象的。这是一场实验,一场冒险,这事要慎重。
我们认为,顽强的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将迸发出新的可能。巧的是,早几年我读过一篇文章,内容是介绍纽约苏荷区从20世纪50年代起如何从一个废弃的军事工业区逐步打造成一个艺术区的故事。这事在国际上有先例,就说明有章可循。
不过为稳妥起见,我们又请来十几位海外留学的博士再搞了一次调研,深入研究世界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世界知名艺术区代表的发展经验,以此来判断能否把宋庄也打造成一个文化艺术名镇,并借艺术蓬勃的生命力发展区域经济。经过三个月的调研,他们给了一个结论:这事能做。他们详细阐述的纽约苏荷区的案例尤其具有说力——苏荷区发展起来之后,还带动兴盛了美国的文化、艺术产业,甚至让世界艺术中心向美国转移,成了继华尔街之后最具世界影响力的经济板块——文化艺术。我们认为这就是宋庄未来要走的路。
事情进展到这里,理论上可行。但这事儿我们没干过,国内也没有先例,既然明确了方向,下一步就是方法了。怎么实施?必须要听听主角——艺术家们的想法。
我带着村镇主管干部组织了一次恳谈会,邀请栗宪庭、方力钧、岳敏军等居住在宋庄并且已经有些声望的艺术家们参加。在茶马古道的茶馆里,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尽量让气氛轻松一些,让艺术家们说真话、提想法。我看铺垫得差不多了,就直接询问了大家的意见,能不能把宋庄打造成中国的苏荷,结束艺术家们不稳定的、不舒畅的生存发展方式;未来,是否可以把宋庄打造成享誉国际的艺术区。
方力钧最先表态,他说为什么要叫中国的苏荷呢?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就叫“中国宋庄”,把宋庄打造成世界的艺术圣地。话毕,几位艺术家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气氛很好,这让我看到了希望。
席间,唯独栗宪庭先生没表态,而是冷不丁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要在宋庄待多长时间?你要是只干两三年,这事没得干,我们折腾不起。”我懂他的意思。搞文化艺术经济是一个涵养积蓄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可一旦见效那就是长久地延续。我当场表态:“这个我会保证,我会提前跟组织说明情况,积极申请留下来,直到把这件事做好、做成。”栗宪庭先生当即表态:“你要这么说,那这事就可以干。”
就这样,我们达成了基本共识。回去,领导班子就召开党委会并行成决议,明确提出打造中国?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目标,并决定迅速搭建文化产业发展、运营、管理、服务平台。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撬动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宋庄”蜚声国际:文旅产业起势腾飞
下一步就是方法,怎么具体实施,打造声势?从艺术节开始。
2004年刚刚确定方向,我们人手不足也缺乏经验,所以就没有急于推进艺术节工作,而是踏踏实实做准备,研究制定了“宋庄文化造镇实施纲要2004—2020年”,一下子规划了15年的发展脉络,每五年为一个节点、达到一个目标,而且这个方案细致到每一年要做什么事、要发展到什么程度、经济总量达到什么规模、引来多少艺术家入驻、吸引多少游客参观等,不为给领导汇报,只为指导工作开展。
2005年,宋庄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文化造镇”的设想。随后,开始打造宋庄文化产业发展、运营、管理、服务平台:一是艺术促进会,成立宋庄艺术家群落接待中心,使宋庄艺术家有了自己的规范组织和活动场所。二是搭建了投资交流平台,为艺术家们提供资源整合、交流的渠道。三是做了宋庄门户网站,对外发布宣传信息、活动预告等,展示工作。四是成立文化基金,主要用于帮助有生活困难或者发展资金不足的艺术家们。五是举办首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为艺术家和文化艺术经营机构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
此外,还面向社会征集了宋庄的Logo,从300多个作品中确定了杨洮老师设计的作品,同步注册了全系商标。从这步起,就已经在着手打造“中国宋庄”这个品牌,并且把宋庄作为一个引爆地区经济、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做。
看时机基本成熟后,我们开始筹备首届艺术节。2005年初,我们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于10月举办首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发布会规格很高,获得了文化部的支持和助力,但是“中国宋庄”这样高调的提法却也引起了外界的质疑甚至嘲讽。
我们一声不吭,扛着压力筹备活动,其实也是憋着一股劲。活动开始前,我们基于对艺术领域活动市场规模的判断和之前的舆论质疑,预估会有四五千人来参观。结果没想到的是,三天 总共吸引了10万多人次到场,大街小巷人山人海,宋庄一炮而红。当时,宋庄没有一家画廊,也没有一家美术馆,却意外地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街市艺术展”,火爆程度空前,不仅国内媒体争相报道,还有60多家境外媒体不请自来,“中国宋庄”在海外的知名度也被“炒热”。
一个乡镇级别的艺术节竟能做出这样的效果,让我们感到无比激动。而最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这场活动不仅有市民游客和媒体参与,还吸引了不少艺术领域的收藏家和投资人。他们采购了大量的画作,村里300多位艺术家几乎人人有画卖,就连小堡村村民李学来画的几幅画都被英国的一个画廊买走了。虽然大家都没有做好准备,但实打实的产业经济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了。
活动破圈、游客激增、艺术品交易爆发……一连串的效应,让政府看到了机遇,画家看到了希望,村民转变了思维……村民们纷纷开始“转型”,企业开始“转型”。村民们在家开起了画廊,主动帮艺术家们卖起了画作。宋庄第一家农民画廊“韩燕画廊”就是这么来的。
当年,村民们便自发筹集资金盖起了宋庄美术馆,2006年正式开馆。许多世界级艺术大咖们都来参加这个“乡镇级”美术馆的开幕仪式——从我们最初设想发展文化艺术产业,到宋庄美术馆开业,才仅仅过去了2年。
有了一定规模和名气,我们仍然围绕“人”来做文章,把人才这张牌打到极致,不断引进艺术家,不断激活这片土地的活力。我们对艺术家的引进给于了必要的政策。比如,艺术家创作空间的提供。为了长期稳定发展,经研究决定,将闲置的集体土地,在土地产权不变的情况下,允许艺术机构、艺术家们在这里建工作室、建艺术馆,实行市场上合理的土地经营权流转。
有了官方的支持、业界的认可、艺术家们的努力和老百姓的入局,文化艺术产业在宋庄这片土地上开始快速生长,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入驻宋庄,持续助力产业发展。
2006年,北京市认定首批十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其中之一,也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面积最大、人数最多、产业最具生机活力的一个。
2008年,通州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作为建设通州新城“文化产业基地”的重要载体。
宋庄发展的第一个五年,就聚集了近7000名艺术家,新开画廊近200家,新开艺术馆3家。随后,大批艺术机构不断涌入,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完善,“人才集聚、产业集聚”的创想提速推进。
如今,宋庄已经有200多家稳定经营的画材店、装裱店,随后,直播、快递、餐饮等业态也逐步跟进。
艺术+旅游,则是在这些产业完善的过程中衍生出的又一个新业态。第一个五年规划期内,宋庄就完成了从一个籍籍无名的村镇发展成为一个网红旅游目的地的蜕变,2007—2010年间,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00万人次左右。
起初,这种转型和变化让大家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应对。后来随着游客旅游体验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明确,我们也顺势围绕服务游客做了一些文旅休闲的文章。2006年成立了宋庄大宋旅行社、艺术之旅接待服务站,以宋庄为依托,开展旅游及会展相关服务,是当时国内首批发展创意旅游的旅行社之一,为后续宋庄文旅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还积极引进餐饮品牌、打造休闲设施等配套、策划主题艺术展等,让游客来了有艺术品看,有美食吃,有地方歇脚。以餐饮业为例,目前仅小堡村就开了400多家艺术主题餐厅。
来宋庄旅游,看什么?获得什么?是精神层次的获得感,是对文化艺术领域的感知。今天的文化业态就是未来的文化遗产。我们围绕文化艺术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奠定的一切基础,都是为了做一项长期稳定的事业。50年后、100年后,再来看宋庄,那些知名艺术家们生活工作过的场所,就是名人故居、艺术家纪念馆博物馆。我们是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布局未来,用当代人的勤劳和智慧打造百年以后的文化遗产。
抓住机遇,未来可期,切不可掉以轻心
当前,宋庄已经形成了一个各种类型的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艺术机构集聚的文化有机体。当然,这个发展过程有反复,也有不完美的地方。
我们得到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发展文化艺术产业必须先行集聚文化艺术人才。宋庄,从始至终做的都是人的文章,围绕“人才”发展,依靠艺术人才、服务艺术群体、与艺术人才共建共享。
未来还可以继续深入探索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比如在上游,成立投资基金,用宋庄既有的产业撬动市场,带来更多的艺术品投资行为;在下游,循着世界知名拍卖行苏富比、嘉德的经营路子,打造为宋庄艺术品交易服务的拍卖机构;研学产业不容小觑,需要做好文章;进一步加大文旅产业的发展力度和深度。等等。
现在,随着AI技术逐步成熟,我认为“数字艺术”市场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