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老张聊文旅

投资讲究“安全、流动性、收益”三大方面,从资本角度审视中小景区,关键是要形成“融、投、管、退”的闭环,2025年中小型景区的破局出圈之路要“精”准定位(重新定义、创新赛道)、“打”造产品(内容为王、更新迭代)、“细”分市场(锚定市场、深耕赛道)、科学“算”账(平衡投资、控制风险)。

一、精:精准定位——重新定义、创新赛道

“云在青天、水在瓶”,中小景区要重新定义、创新赛道。景区的发展虽然说“文化为魂”,但是景区最终能走多远不仅取决于文化底蕴,更取决于科学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核心就是差异化竞争,中小景区普遍存在资金不足,资源条件弱,区位不优等状况,在当前的经济周期和消费降级形势下,中小景区只有重新定义自己,找到自己最大的比较竞争优势和核心卖点,尽可能隐藏自己的短板和弱项,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标签,寻找新玩法,开创新赛道,创造新物种,与周边形成差异化,改变区域的市场供需关系,才能有效的避开内卷,找到了自己定位和商业模式,也就牵住中小景区发展的牛鼻子。

尤其是处于同一区域,资源同质,且周边又有更高知名度景区时,更需要避免内卷,另辟赛道。如景区是4A,周边同类型资源有个5A,由于5A景区天然的降维打击优势,若4A不改变赛道,将无法摆脱困境。

万岁山武侠城和清明上河园一墙之隔,清明上河园作为老牌5A景区,主打大宋文化,万岁山武侠城如果也打大宋文化,无论如何是无法出圈的,只能重新定义自己,针对每个国人都有武侠情怀、侠客梦,市场上也没有武侠文化主题景区,于是另辟赛道,主打武侠文化,避免了内卷,与清明上河园形成了差异化联动发展,形成集群效应。

二、打:打造产品——内容为王、更新迭代

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中小景区不要抱怨市场,还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第一代的旅游产品,包括景区、酒店以及旅行社的产品等,都已经存续了几十年,产品形态基本没变,普遍老化,已经跟不上时代。但是我们的市场已经迭代了,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和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传统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由过去的50后、60后、70后为主体,变成了现在80后、90后、00后为主体,他们更加追求新颖、独特、有趣的旅游体验。市场迭代了但中小景区的产品却没有迭代,怨不得市场不买单! 在任何情形下,向内看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首先从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着手,也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未来旅游的发展,一定是用高质量的产品去服务市场,产品为王、内容为王,小而精、小而美、特色化、体验化是文旅行业的方向。

中小景区发展最终考验的还是基本功,景区主要就是产品和营销两个方面,最核心的就是景区产品,目前大部分景区应该是处于低效运营状态,到了产品转型阶段。目前中国景区总数超过三万家,其中A级景区1.57万家,县域覆盖率93%,仅5A级景区358家,能够在市场上出圈的为数不多。因此景区优秀的产品创新,就意味着场景的差异化,这就有流量属性,网红属性,传播属性,社交属性,也就形成了传播的支点;中小景区只有进行产品创新和场景提升,才能有效利用传播杠杆,引爆市场,引爆需求,才能坐拥自媒体流量算法导向性的加持,才能吃到时代的红利,模仿者和山寨的追随者无法吃到时代红利。

此外,中小景区需要构建景区金字塔型的产品体系矩阵,金字塔顶端是爆品引流网红产品,中部是支撑性旅游产品,金字塔底层是配套型产品,也就是留住游客进行变现的产品(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就能实现较好的变现盈利,金字塔型的产品体系矩阵可以为景区构建吸引人、留住人、留下消费的商业逻辑闭环。

三、细:细分市场——锚定市场、深耕赛道

回归需求,服务游客,才是旅游行业的正道。锚定市场,识别真正的市场需求,服务游客,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追求个性化、体验式旅游。当代的年轻人,他们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内心孤独,他们是未来旅游市场的主力客群。他们出生就有着相对富足的物质基础,对于物质的追求自然不会那么强。精神的满足是自然而然的追求升级,因此具备社交属性,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文化产品必然火爆,近年来的演唱会和音乐会的火爆就是佐证。

相比于全面铺开、广泛撒网的市场策略,中小景区盯住局部市场并做好区域市场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市场风险。因为局部市场相对较小,但需求明确,中小景区可以更加集中资源和精力进行开发和运营,从而更容易取得成功,如果项目具有网红属性,那么就要客群就要聚焦90后和00后,如果是乡村景区,可以聚焦家庭亲子市场。

中小景区不要想着做全客群覆盖,一是没有那个能力,二是也不具备那个可行性,盯住区域细分市场,做精做深,做到深耕,做复游性产品,打造还想来、还能来的产品业态,也就是未来旅游产品打造和升级的方向。

笔者曾经服务过江苏一个湿地公园型景区,景区目前的现状困境是缺少一个核心营销推广品牌(IP),同时省内缺少全国知名的亲子研学基地。基于此,笔者建议景区的客群定位、产品定位、功能定位重新校准,聚集亲子研学细分市场,将亲子研学作为突破口、切入点和破局点,走亲子研学线路,构建亲子研学IP,针对暑期、寒假,通过做精亲子研学市场,形成旅游大文章,这样景区更容易扬长避短,做出特色,形成四季持续的客流,平衡淡旺季问题,对冲淡季运营的刚性成本,更容易出圈,从而改变目前走马观花的旅游格局。

四、算:科学算账——平衡投资、控制风险

投资经营最终还是归结于算账,买东西讲究性价比,投资讲究投资收益比,中小景区无论是自身环境好、配套好、还是资源好,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所有变现方式的算账上面,景区投入的成本有多少,包括人力成本、日常运营成本、资产折旧、财务成本等,收入主要包括所有的变现渠道,包括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每项变现渠道买单游客量有多少,客单价是多少,最终收入减去支出就可以得出景区财务状况是否健康。

投资收益比是衡量中小景区成败的关键因素,没有之一。就拿民宿来说,投资运营成本高低是决定了民宿能否活下去的关键。民宿是否盈利,可以算一笔账,计算投入和产出。投入成本包括装修成本和基础设施投入,基础设施投入是大头,包括水电管网、污水、热水等,还有周边的道路建设,再就是人员成本,对外宣传和推广,这就是项目投资开发建设成本。

收益产出也可以进行测算,分析周边有多少类似的民宿项目,估算多少人会来,测算出每间民宿客单价,可以估算投资回收期。以北方为例,一年365天,适游期200天,一共10间院子/房子,入住率60%,一间1000元一晚,那么一年的毛收入为120万。当然还有一些项目的收益,比如小的游乐项目,可忽略不计。

成本的话,装修一间10万,10间为100万,人员成本10万,宣传推广20万,这就130万,还不包括基础设施投入,基本上就是亏钱,如果再加上水电管网和道路投入,那就百分百的亏钱。

因此,投资建设民宿时需要与地方上进行商谈,要求分担部分硬性成本,负责基础设施和水电管网的配套建设,或从其他方面购买服务进行弥补,平衡投资,控制风险。

版权声明:劲旅网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遵循劲旅网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劲旅微信公众号

关注劲旅网微信公众号,与创新者同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