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部署,立足山西特有的人文底蕴、自然风光、生态环境等比较优势,从点面、表里、上下结合上下功夫,着眼感悟文化、亲近自然、体验民俗,统筹节假周末平日,促进保护与发展协同,强化部门省市联动,推动全省文旅资源要素的县市小循环、市市中循环、全域大循环,增进新型文旅深度融合消费新活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深化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一)加强文化资源挖掘阐释
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持续推进已发掘重点遗址考古资料的整理研究,形成一批考古研究成果。
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我省优秀历史文化,促进中华创世神话、夏商周历史文化、明清晋商文化、抗战红色文化、边塞文化、民族融合文化等应用到旅游要素开发当中。
深入挖掘文物资源的多重价值,遴选推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地标和物化标识名录,开展 “万里茶道”“关圣史迹” 联合申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云冈学研究高地。
用好文物保护基金、艺术基金等,做好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文艺精品剧目的打造和传播。
(二)拓展文物活化利用路径
通过 “文物+景区”“文物+研学基地”“文物+博物馆”“文物+数字化” 等方式,打造世界文化遗产、革命文物等文物主题游径。
按照 “能开尽开” 原则,加大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力度。启动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快陶寺、晋阳古城、蒲津渡与蒲州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深入实施 “文明守望工程”,深入推进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三)创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推进博物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打造一批融合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服务的 “城市书房”“文化驿站”。
推动山西博物院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支持太原等城市深入打造 “博物馆之城”。
推进数字博物馆和智慧博物馆建设,提升策展及讲解水平。
二、推动交旅深度融合发展
(一)深化全域旅游交通网建设
探索文旅+交通发展新时空,提高旅游目的地通达性,在积极落实财政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鼓励各地将满足安全运行条件的城市公交线路向景点延伸,在旅游景点增设公交站点。
支持旅游城市开通具有当地文化特色、体验感强的旅游观光巴士线路,促进旅游景区、场景等串珠成线。
开行全域多城市间的高品质旅游专列,扩大 “铁路畅行” 扫码服务范围,开发 “坐着火车游山西”“夕阳红旅游列车” 等特色、精品旅游列车线路产品,探索打造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品质化客房车厢,持续改善旅客出行体验。
深化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进一步完善标志标识信息指引体系、自驾营地、观景台等配套服务设施,加强精细化日常管理养护,让游客旅行、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二)提升旅游交通合作联动水平
增强城乡道路客运网络保障能力,提升枢纽节点旅游服务水平,拓展高速公路服务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形成一批特色主题服务区。
加大对京津冀、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高铁运输能力,重点围绕周末短途旅游,在既有图定高铁开行基础上,安排重联运行。
推动空铁联运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打通航空运输和地面服务之间的运输连接,提供方便游客出行的航空运输交通方式。
支持航司、景区等协作打造航旅融合产品,支持航司、酒店、旅行社、景区等联合推出机票+门票折扣优惠、免费接驳和住宿打折等服务。
三、优化节假周末平日旅游体验
(一)提升旅游景区开放管理水平
推动旅游景区统筹节假周末平日,简化进入景区景点、文博场馆等参观游览流程,更好地服务游客、观众。
支持经评估无需通过预约机制实现分流、错峰的景区、场馆等取消预约,确需预约的,结合实际优化预约机制,加强精细化管理,简化预约程序。
支持通过保留人工窗口、电话预约等方式,为中小学生、老年人、残疾人以及运用智能设备困难人群提供服务。
支持在承载量容许情况下,保障临时到访游客和老年人等群体入园需求。
在旅游高峰期加强旅游景点及周边道路的秩序维护和交通疏导,针对旅游车辆轻微违法行为,以教育、劝导、警示为主。
(二)鼓励引导游客错峰出游
全面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用人单位要统筹考虑工作实际和职工本人意愿,分段灵活安排错峰休假。
鼓励旅游景区发挥价格杠杆引导作用,制订淡旺季、工作日、周末、节假日价格,分流游客出行,提升游玩体验与舒适度。
加强区域统筹,整合区域旅游产品,增设旅游线路,实现区域游客分流,缓解热门旅游景区的接待压力。
鼓励高等学校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倡导中小学校寒暑假适度错时错峰。
开展文旅惠企乐民活动,鼓励各地结合法定节假日、旅游淡旺季等,因地制宜推出门票减免、消费惠民等措施。
(三)深入打造旅游友好型环境
营造 “人人善待游客、全社会服务游客” 的旅游友好型环境,引导广大市民携手美化环境、服务游客,树立文明形象,自觉维护山西旅游业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进一步完善服务评价体系,着力推动各类涉旅单位树立市场思维、强化服务意识,健全游客视角的旅游服务 “好差评” 制度。
加强消费环境建设,引导各类涉旅企业及从业者树立 “人人代表山西形象、人人都是山西名片” 意识,文明待客、诚信经营,主动为游客做好服务,争做旅游 “文明经营户”,努力提高游客满意度。
四、积极推进文旅+百业融合发展
(一)推动文旅商体康融合发展
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结合,认定一批特色鲜明的省级工业遗产,支持发展工业旅游,鼓励建设工业遗址公园、文化产业园区、观光工厂等。
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向文商旅综合体转型,促进多元业态融合,实现文化旅游更好融入城市发展。
培育 “跟着赛事去旅行” 品牌,引入品牌赛事进景区,培育和打造一批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主题创新项目、精品线路等,依托体育场馆、户外运动休闲设施、商业空间等载体,促进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
支持晋菜晋味进高速公路服务区、高铁候车区、机场候机楼及各地景区,推进景区餐饮提质升级,推出旅游美食线路和区域旅游美食地图。
持续深化 10 个县(市、区)文旅康养集聚区及 50 个文旅康养示范区创建单位建设。统筹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避暑休闲、温泉康养等旅居养老产品,推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线路。
(二)促进文旅+休闲农业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在融合农文旅中连接点作用,整合推出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选择农业资源丰富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景点等,以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为重点,建设一批学农劳动实训基地。
结合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红色乡村及 “三个一号” 旅游公路沿线旅游资源,形成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持续推进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打造一批 “休闲农业+” 县域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先行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三)推动文旅+科创深度融合
加快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综合运用大数据、ar/vr、裸眼 3d 等技术,打造智慧景区、智慧康养社区、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等沉浸式数字化体验场景。
加快文旅数智化平台普及程度,推动文旅智能化产品与服务创新,推动智慧文旅应用高质量、多样化发展。
加强运用数字孪生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文旅产品设计、运营和服务流程,提升产业效率和质量。
支持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一批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五、切实强化协同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体育局、省文物局等部门参加的省文旅融合发展协调推进机制,统筹推进全省文旅融合发展工作。各市、县(市、区)要建立健全相应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作配合,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大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相关政策资金支持,加大对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品牌培育、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出台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旅产业。
(三)强化人才培养
加强文旅融合专业人才培养,鼓励省内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文旅融合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一批懂文化、懂旅游、会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加强对文旅从业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服务质量培训等,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四)加强宣传推广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平台,加大对山西文旅融合发展的宣传推广力度。制作宣传山西文旅融合发展的专题片、宣传片,推出系列报道和宣传文章,展示山西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和魅力。加强新媒体营销,利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互动式、体验式宣传推广活动,提高山西文旅融合发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