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荣说,作者:孙小荣
近年来,已经免费多年的国道,在部分地区又开启收费模式。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沛霖等人整理出的一份近年新增公路收费站不完全统计表显示——
自2021年至今,安徽、山西、甘肃、湖北、吉林、陕西、江苏、山东等省份,均发布过国道收费站开通收费的公告。
转自《中国新闻周刊》报道
众所周知,主要原因还是地方财政压力大:一是通过恢复国道收费来为地方财政“创收”;二是收取过路费,用于交通道路的管理与维护。
随着基建狂飙时代的结束,交通公路的日常维护是一大笔开支。当地方财政压力大,无力偿还交通建设债务和承担交通道路的维护养护时,自然想到退回至“以路养路”的老路子。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更是旅游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国道恢复收费,虽然目前来看,只是部分地方的“小举措”,尚未直接冲击到旅游业。然而,凡事就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局部地区的试探性恢复,带动全国各地方的争相效仿——
让已经实现“以路串景,一路通行”的畅游格局,倒退至“以站串景,一路收费”的——要从此站过,留下买路财。
届时,必将增加游客出游消费成本,影响出游通勤效率,进而抑制消费者的出行意愿,阻碍地方文旅经济的发展。
这是与当下营造畅通、良好的消费环境,优化全民消费的优质服务供给,刺激提振消费的现实需求和政策导向相悖的。
1//“交旅融合”:交通畅,旅游兴
自2009年,中国开始推行“燃油税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政府逐步有序地取消了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
这些年来,社会大众已经享受到普通公路成为免费公共产品,非高速公路逐渐取消收费,高速公路在重要节假日免费的福利,这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国民在周末和节假日出游的意愿。
中国自驾及落地自驾,房车露营地消费的兴起,也是在非高速公路免费、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的“利好政策”下风生水起,已经成为文旅消费新亮点,激发出新的消费活力。
2023年,全国自驾游人数占国内出游总人数的比重为73.6%,国内自驾出游总量达到36亿人次。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将上升至2483.2亿元,带动市场规模将达到14402.8亿元。
每逢高速公路免费的节假日,就迎来全民出游的高峰期,就是因为不收费带来两个效果:一是交通不收费,降低出游成本,二是提高通勤效率,降低时间成本。
由此推动旅游消费者的大范围、长距离空间移动,给全国各地文旅经济和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机遇,进而引发这几年来的全国“文旅热”。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也在积极倡导和推动“交旅融合”发展。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要求“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专列、旅游风景道、旅游航道、自驾车房车营地、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等发展,完善客运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
2021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交通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交通网“快进慢游”功能,支持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度假休闲旅游、自驾游等相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重点旅游景区交通集散体系,鼓励发展定制化旅游运输服务。
2023年,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与旅游融合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密火车站、民航机场、汽车客运站等客运枢纽至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的旅游客运直达线路,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与对外客运方式的衔接,提高旅游出行便捷性。”
还要求,“要引导道路客运企业与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加强合作,根据景区、度假区需求畅通区内交通微循环”;“要健全重点旅游目的地交通集散体系,支持汽车客运站和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加强合作,积极发展‘一站多点’模式。”
近几年,各地也都相继制定“交旅融合”发展规划,依托生态资源优质、旅游资源丰富的国道、省道、县道,来建设“国家旅游风景道”、旅游风情廊道、主题旅游公路等,形成“以路串景”的全程畅游自驾体验廊道。
2023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国铁集团共同遴选出第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十佳案例10个、典型案例36个,以选典型、树示范的举措,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与旅游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
“交旅融合”带来的“公路旅游”,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文旅发展的一大亮点。
2//“融合发展”:以路带旅,以旅养路
近年来,“公路旅游”已经成为文旅消费的一个热点。
比如318国道、219国道、独库公路、“草原天路”等,“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公路自身成为旅游体验地、消费打卡地和核心吸引物。
随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启动,黄河、长城、长征、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沿线各地方,也都在积极建设主题风景道。
比如山西省建设的“黄河一号”“长城一号”“太行山一号”风景道;河北建设“国家1号风景道”“千里太行”风景道;山东建设的系列“齐鲁风情线”、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等,它们都跟国道、省道、县道有相当长部分的重叠和交叉。
可以想见,如果地方单纯为了“创收”,陆续恢复国道、省道、县道的收费,不管是对于游客的出行意愿,还是“交旅融合”的建设,无疑都是一个阻碍,会影响地方文旅经济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这无疑是一种“因小失大”。
因此,对于已经取消收费的国道,就不应该再恢复收费,让利于民,便利于民,反而会激活物流运输业、文旅产业的发展潜力;
对于新建的道路,如果确实需要收回投资债务,地方政府承担不起管理维护费用,可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适当收费,但应该有一定期限。
对于实施“交旅融合”发展的风景道、景观道、旅游公路、旅游廊道等路段,尽量取消或减免收费,来支持和鼓励地方文旅产业的发展。
尤其是对于那些“交旅融合”成效比较显着的地区,就应该实施过路费全程免费,“以旅养路”——交通上减免的费用,会从文旅消费者产生,返留给地方。
其实这个道理,在其他行业也同行。
比如物流业,可以“以运养路”,物流运输通畅,物流产业发达,照样能够造福地方经济;“以车养路”,公路减免收费,降低经济和时间成本,必然会刺激汽车市场消费,同样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在一个各行业、各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时代,各部门却在“各行其是”,只考虑自己的“收成”,却不衡量一个政策出台后的连带和综合效应。
不管是“以旅养路”还是其他形式的“融合发展”,都应具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全局视野和“舍得”胸怀,这也是国家现在实施“内循环”战略的理念和路径。
版权声明:劲旅网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遵循劲旅网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