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酒店评论,ID:Reader-Review,作者:穆林
2024年5月17日的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上,习近平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旅游业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酒店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很多人看来,中国酒店非常繁荣,品牌林立、装修精良、服务高档,代表了酒店品牌、设计和科技的第一梯队,但繁荣背后中国酒店产业却陷入困境,一方面,规模大效率低,颜值高利润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又向国际酒店集团缴纳着高额的管理费。酒店产业困境的根源在于本土集团和品牌不够强大,尽快发展酒店业的新质生产力,打造体系化能力,提升中国酒店集团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才能更好实现酒店业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的深远价值。为此,作者将通过系列文章揭示什么是酒店业新质生产力?酒店业新质生产力体现在哪些方面?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酒店业高质量发展?本篇先从中国酒店业的困境和短板出发,来看打造酒店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点。
40年前,中国酒店像一个儿童,赤手空拳去对抗一个持枪的壮汉(国外酒店),身体和装备都不如对方,我们完败;今天,我们已经成长为一个壮汉,而对手是一个持枪的老头,我们还是打不过,但我们的基础已经超过对方,而且我们也可以生产大多数装备,缺的只是使用装备的理念和方法;畅想未来,如果我们能有效使用装备,就可以创出一个辉煌的未来。
这里的装备,就是酒店的新质生产力……
一、中国酒店的现状——“华丽的背后,是效率的降低和盈利的减少”
在制造业,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底端,中国企业只能从事低利润的加工、生产等环节,“三来一补”是当时主流的合作模式,“八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飞机”成为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通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制造已经今非昔比,从家电到手机,从高端邮轮到装备制造,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外贸“新三样”,中国制造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从生产到设计、营销、品牌等全产业链,盈利能力不断增强,而且成为展示中国形象和中国力量的有效载体。
但是,与制造业相比,中国酒店业却走出了一条相反的道路,令人哀叹。改革开放初期,酒店利润率高、工作环境好、员工待遇好,聚集了全国的优质人才,而且引入国际惯例体系,在技术应用、管理体系方面对接国际水准,比如酒店业上世纪80年代就开启了信息化管理,硬件、软件水平堪比金融业。但40多年后的今天,酒店产业反而越来越弱,尤其是星级酒店,2023年,7245家星级酒店利润总额29.17亿元,利润率1.19%,净资产收益率ROE仅为0.62%。
酒店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何制造业出身低微可以华丽逆袭,成就“中国制造”的国际地位,而酒店业出身高贵却跌落凡尘,从优势产业变成了弱势产业?归根到底是酒店的运营问题,让酒店业从昔日的“先进行业”变成了“落后行业”。在今天,加快发展酒店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打造体系化能力,提升中国酒店集团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是中国酒店业的当务之急。
二、中国酒店产业的主要困境与短板
1.酒店组织运营效率低下
首先是人员效率低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入了国外酒店管理体系,当时引入的主要是全服务高星级酒店,比如北京长城饭店引入喜来登品牌,北京丽都引入洲际集团假日品牌,建国饭店尽管是四星级饭店,但引入半岛酒店的管理体系,属于豪华五星级酒店。这样的酒店需要建立完备的组织架构,通常人房比会达到1:1甚至2:1,比如建国饭店客房450余间,峰值员工700余人,人房比超过1.5:1。这种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健全、服务质量精良,也存在星级酒店的人员数量大、费用高的问题,但由于改革开放初期酒店收入高,中国员工工资低,这种压力并不明显;当员工收入进入增长周期后,人工成本占比迅速提升,目前已经超过30%,有些酒店甚至会达到40%以上。根据文旅部2023年度全国星级酒店经营数据报告,2023年星级酒店63.13万从业者人均产值25万元,利润为0.46万元。
新技术应用是提高效率的一种方法,早期通过技术应用、流程变革等手段降低员工数量,提高运营效率效果比较明显,比如程控交换机和PBSI的应用,将总机人数从30多人减少到几个,结合PMS系统推动流程变革,去掉夜审、楼层台班岗位,前台接待和收银岗位合并等举措进一步提高了人员效率。酒店员工数量在峰值基础上减少了30%—70%,比如北京建国饭店员工数量从700余人缩减至200-300余人。
但是,近年来酒店技术更新和模式变革速度进入瓶颈期,酒店效率提升速度赶不上员工工资增长速度,控制人工成本和服务质量之间已经出现矛盾,招聘困难、广泛使用实习生、小时工和外包员工等现象普遍发生。星级酒店进一步大幅压缩一线服务人员空间有限,需要引入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技术提升效率。
2. 酒店业盈利能力不足
酒店企业,尤其是高星级酒店在改革开放初期,经历了高利润的阶段,经营利润率超过40%,净利润率超过15%,1982年开业的北京建国饭店开业4年即收回投资,创造了酒店产业盈利能力的奇迹。1990年之后酒店利润率开始下降,2020—2023年全国星级饭店累计亏损400亿元,2023年扭亏为盈,但利润总额29.17亿元,利润率仅为1.19%。如果使用资产收益率来评价,全国星级酒店客房总数107.51万间,按照2019年公布的4679.79亿元计算,2023年度净资产收益率ROE仅为0.62%。
这里会有一些特例,很多人以上市酒店管理公司的经营利润来判断酒店业的盈利能力,其实失之偏颇,上市酒店管理公司的收入并非酒店营业收入,而是酒店缴纳给管理方的管理费,这种轻资产模式的利润率较高,优质酒店管理公司经营利润率可以达到20%以上,人均产值100万以上。但这种数据并不能反映酒店运营的情况,从酒店加盟方、物业持有者角度看,中国酒店投资回报率和资产回报率依然处于低位,盈利能力有待提高。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何很多老酒店明明不赚钱,为何还持续经营,这些酒店开业后早已经完成了贷款还本付息和资产折旧,所以财务亏损但现金流依然为正,或者把大堂、餐厅对外出租收取租金从而维持经营状态,但这种状态并不能掩盖盈利能力差的现状。
3. 中方在经营中的收益比例日益降低
酒店经营,尤其是高星级酒店经营具有很强的资产管理属性,即除了获取经营利润,酒店投资者具有多样化的诉求,如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载体、获取资产升值收益、带动土地价格上升、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带动产业升级等,这些综合因素的存在,让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成为推动酒店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比如北京建国饭店采取中外合资经营,双方各投资1000万美元建设建国饭店, 其中外方占49%股权,中方占51% 股权;双方合作10年,10年后, 中方只需花1美元就可购下外方所有股权。在这一合作过程中,中方除了酒店经营利润,还获得了如下收益:
·引入外资:获取外方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增加供给:增加了高质量住宿供给,为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提供载体;
·资产收益:资产升值收益,中方在10年后获取了完整的资产收益;
·带动经济:建国饭店带动了周边的产业、基础设施的发展;
·技术和管理:从酒店布局、设计、施工、信息技术等方面,当时的酒店业远远落后,引入国外品牌有助于快速学习,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
·人才体系:获取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系,培养了优秀的管理人员和人才体系,成为后来首旅建国集团的基础,也为全国推广新型酒店建设提供了优质案例,带动了酒店产业的大发展和海外华人回国投资的热潮。
在改革开放初期,引入国外理念、资金和品牌开启酒店业建设,获取了资金、资产、理念、技术的全方位提升,锻造了当时的“新质生产力”,我国是最大的受益者。但40多年后的今天,背景已经发生了显着的变化:
· 引入外资与增加供给:酒店和商业地产总供给已经不再稀缺、商务和休闲住宿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中国酒店业需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资产收益:高星级酒店投资回报率低,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效应逐渐减弱,甚至大量酒店因盈利能力不足而折价出售;
·技术和管理:今天的中国设计、施工、信息技术等很多领域已经达到先进水平,2017年全球最高的酒店有一半在中国,2023年世界最高的三家酒店都出现在中国(上海J酒店、广州瑰丽酒店、香港丽思卡尔顿酒店)。在物联网、数字化、酒店机器人等产业,中国产品的应用度和性价比都领先全球;
·管理理念和人才体系:改革开放40多年来,酒店业培养了大批服务人员和管理人才,酒店总监、经理、基层管理者和员工已经基本本土化,总经理、集团管理人员也大量由中国人担任。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昔日,外国酒店集团带着资金和技术,亲自来教我们如何做酒店,酒店也很赚钱,外国酒店集团公司拿走50%的利润也很合理;在今天,外国酒店集团轻资产运营,不出资金,管理人员、技术和供应链又来自中国,同时酒店利润大幅下滑,外资品牌却要拿走80%的利润,所以看上去“很不公平”,诞生一种说法叫“空麻袋背米”,暗指外资品牌空手而来却获利丰厚。
对于“空麻袋背米”这种说法我的观点非常矛盾,一方面这是一种落后的观念,说明我们只把有形资产当作资产,如楼宇、装修、客房、家具等,而无形资产则不被视作资产,如品牌战略、会员系统、营销渠道、知识管理等。在数字时代,这些无形资产的内涵和价值进一步提升,包括客户数据、预测方法、历史经营数据等,成为国际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以,这个空麻袋其实里面不空——尽管看上去小,里面可都是干货。另一方面,数字化的无形资产是酒店经营的关键资源,也是中国酒店企业的薄弱环节,正是因为在该领域的落后,所以中国酒店难以对抗外资品牌。因此,这个“空麻袋”正是中国酒店的短板,也是建立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三、总结与展望
历经40多年的发展后,中国酒店业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整体竞争力有所下降,呈现出一种“越高越弱”的现象:在高星级酒店,尤其是奢华酒店国际品牌优势明显,而中档酒店、经济型酒店基本上是本土品牌的天下。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尤其是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国酒店旅游业不仅仅肩负着满足需求、发展经济的任务,更成为展示国家形象、开展文化输出的有效载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面对着这样的需要,目前的中国酒店业还有很大的差距,亟需打造新质生产力,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此,我们将进行持续地研究和解读。
作者简介
穆林,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酒店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从事住宿业数字化、信息化研究20余年,累计发表论文、行业评论等260余篇,着作教材1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主持省级精品课程3门、参与标准建设2项,省级以上课题10余项。